欢迎进入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官方网站!网址:www.cslai.org

您的位置:首页 > 茶文化 > 茶系

漫话茶事

发布时间:2022-04-07 11:20:09 来源: 中国宪法传播网 作者: 杨清茨

 

  茶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素有一席之位。喝茶,毕竟是一雅事,曾经我也是极其爱茶的。

  我出生在南京城,江南湿润温暖的气候培育了肥沃的土壤,缘此,江苏自古以来就是产茶大省。雨花茶是宁城最有名的绿茶,亦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

  圆绿的茶身,锋苗挺秀,抓上一小把将其冲上沸水,水面便会立显细细的白毫。茶色碧绿、清澈、口齿留芳,甘甜回味悠久,犹如色、香、艺俱全的江南绿衣少女。喝雨花茶一直喝到了整个少女时代。

  当然,其间也少不了品饮整个江苏地区及邻省浙江的绿茶,如苏州太湖久负盛誉的洞庭碧螺春、武阳春雨、径山绿茶、金山翠芽、前锋雪莲、茅山青峰、名满天下的西湖龙井及开化龙顶等。

  年少时并不懂得鉴赏茶的分类与好坏,不过是江南地区自古产茶,茶种繁多,跟着大人喝就是了。喝完但觉有精神,上课不易打瞌睡走神,颊齿留香,且易消食。便当作是一种随手可得的健康绿色饮料,成为日常一个生活习惯罢了。

  14岁那年,父亲因公调职,调到了长江更南边的洞庭湖一带,湖南省域副中心城市,古称“武陵”“朗州”的常德。由于此地位于江南洞庭湖西侧,是江南著名的“鱼米之乡”,云笼雾革,空气清润,其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与优势,长江中下游地区最优良的茶的品种大抵便荟集于此。

  本地所产绿茶品种繁多,如石门银峰、桃源所产的大叶茶、澧县的太青双上绿茶等。当地的居民大多是弄一个大瓷缸,或者小盖碗,煮沸的开水一冲泡便喝。稍微讲究的弄一银壶,或描着梅、兰、竹、菊的白细瓷杯,取当地老井的水,烧开至八九十摄氏度,先注水入杯,再依个人口味轻重取其量放入茶叶,看着碧绿的茶叶悬空漂浮,慢慢舒展,水气上氤氲着清冽的香气,慢慢啜上一小口,人便静气了下来……

  江南地区盛产绿茶,故当地人常喝绿茶如饮白水。其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茶叶工艺技术的提高,陆陆续续地也喝到了白茶、黑茶(古时作为边疆贡茶)、红茶等。而近几年更是喝到了黄茶,如洞庭湖的“君山黄袍”。

  以前我只记得“君山银针”,其茶芽形如大小均匀银针,嫩绿似莲心,仿如白银盘里一青螺,在湖南境内颇有盛名,据传说文成公主出嫁时就选带此茶入藏。而其他各地市县多有其地生产的各式绿茶。

  于我当时浅薄的茶文化知识及朦胧的印象中,绿茶大都色清味甘、微苦而淡香,无特别迥异之处。

  15岁时,父亲因台事宜接待台湾侨商,叫上我学习待人接物。那台商儒雅之极,随身携带了一套精巧的紫砂茶具。里三层外三层用麻丝牢牢包裹,里有盖碗的茶具、闻香杯、茶海(公道杯)、一个朱泥的小茶壶、竹制可折叠的茶简、茶匙之类。并将一个锦囊解开,取出一包压得牢实的蜷曲一团的墨绿茶叶,拣出约摸三分之一的量,丢进刚用开水洗净的茶壶中,笑曰:这叫“观音入宫。”

  尔后,把沸水壶提得高高的注水入茶壶,茶叶便旋而起舞了,再用壶盖轻轻刮去浮在面上的白色小泡沫,又道:“这叫春风拂面。”打开壶盖,一股馥郁醇浓的若兰花之香直扑肺腑,第一泡茶并不着急喝,而是将其倒出,淋了杯盏。

  再冲一泡时,在公道杯上放上一个铝制的茶漏,待茶渣过滤后,再将清澈呈翠绿色的汤水少许安静均匀地滴入摆成一字型的小茶杯中,尔后巡回注入。并示意我将一个闻香杯放在鼻下做深呼吸,只觉香入肺腑,甘醇浓烈,与绿茶那种淡香不可同语。

  细观茶叶呈椭圆形,似观音脸,叶片肥厚,较绿茶重量微重。持盏慢啜,边啜边闻,但觉由微苦化为甘意,喉底润甜,心旷神怡。台商不无得意,抚掌言曰:“知道这招叫什么?叫关公巡城,功夫茶花的就是时间、费的是工夫。”

  那时,方晓得这世上除绿茶外,还有叫铁观音的半发酵的青茶。其精细、规范有序的泡茶流程,精美的茶具,及浓郁持久的花香味,独具魅力的观音韵,竟将茶可以喝得如此情趣。便如同一个梦,深深浅浅地印在了心底,偶尔泛起一阵阵贪恋的涟漪。

  许是有缘,那台商走时,竟特意将那全套紫砂茶具赠送给了我,并留下了茶叶。自那,便无师自通学会了泡功夫茶,并乐此不疲。嗜喝铁观音的习惯一直延续到了而立之年。

  2001年在政府机关上班时,单位里有一个小茶厅,常供一些茶饮。一日与人邀约谈事,点了一杯人参乌龙,喝觉美妙可口,茶味甜而不腻,香而不重,口腔周围满满生津,滋润舒适,比嚼口香糖更觉清新爽口。便常喝此茶长达半年。

  一日厦门友人来长出差,带来一盒凤凰单枞赠我。言茶厅那种人参乌龙品质粗俗,人参亦非正品,不过是普通乌龙茶加放了人工参粉,添加香甜口感而已。一时恍然大悟,汗颜,便再未喝。

  岁月浮游,如同清草上的露珠,滑落在泥土里常无影踪。2005年工作变动北上京城工作,其间亦新识得且品尝了不少各式茶种,如当地人爱喝的茉莉花茶、安徽的六安瓜片、贵重稀有神秘的安化黑茶鼻祖——渠江薄片、武夷山的大红袍、漳州的奇兰白芽、潮州的凤凰单枞、广西的六宝、云南的陈年普洱,不胜枚举。

  前几年由于工作需要,常赴紫砂之都宜兴考察,认识了紫砂界省、国家级不少大师,尤以当代紫砂艺术泰斗顾景舟一脉传艺之后为多,对茶道与器皿的认知及见解精益了不少。

  宜兴,古称阳羡,此地的茶,自古以来即有,且有“茶的绿洲”盛名。而此地独有的紫砂泥料更是一绝,称为金玉紫砂。

  自明正德年间紫砂盛始,制成壶后,名家辈出。因其泡茶不失原味,色香味皆蕴,易保温,独特的透气性能诸多妙处,加之器具艺术性与实用性的完美结合,业已成为茶具界的“贵族”之首。

  北宋梅尧臣曾以诗赞曰:“小石冷泉皆早味,紫泥新品泛春华。”欧阳修亦云:“喜共紫瓯吟且酌,羡君潇潇有余清。”宋词《满庭芳·试茶词》有云:“轻淘起,香生玉尘,雪溅紫瓯园……”

  那年初到宜兴,正是春上三月,宜兴明前绿茶恰逢盛期。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陶艺大师李昌鸿夫妇及其子女热情款待吾等数人,取出当季春芽上品,饮后顿觉不俗。

  因其贤伉俪皆为顾景舟大师嫡传弟子,又同为老紫砂艺术厂的工作人员,对茶器的要求更是讲究,精益求精。“好壶配好茶”,“好马配好鞍”,陶艺世家皆是“以壶养壶”。

  沽一席茶,须得配上四五把不同泥料器型的壶。一壶泡茶叶,一壶注水,旁的几把陪侍。若绿茶喝过换红茶,须得再换一壶,改呷普洱时(宜兴唤喝茶为呷茶),便再择换他壶。这样以壶养壶,茶味方可保持纯粹自然,不会窜味。

  当时坐在雕花的木窗下,品着温香的茶水,望着对面的白墙黛瓦、竹海青涛、小桥流水、窗外细雨淅淅沥沥、竹风飒飒、有啾啾鸟鸣,轻轻穿过毛发般雨丝,直觉六腑通明,腋下生风。“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在这正是江南的好风景中,尘世一切纷扰,喧嚣似已归隐清风明月,浑然已忘,大有优游成仙之感了。

  既是学了这陶艺大家的呷茶方式,又识得了紫泥、朱泥、段泥、绿泥、红泥之类的制壶材质,鉴赏各个器形便也一应而上。后因常去,看多了,便知晓了泥料好坏,开始品评各个器形美观与否,如美人肩、竹段、提梁、供春、鱼龙、井栏各种壶型常能一语道出,又知“三圆不如一方”,或能小辩真伪,伊如大家。

  又平素对檀香有所僻好,故常煎茶烧香,独处禅室,于茗香缥缈中信手涂鸦,当是日之幸事也。后又在贺敬之老师的支持下,策划主持了“首届紫砂艺术大师精展”,有数十位紫砂名家欣然参与,贺老亲题“金秋茶叙”以示鼓励,一时间,于业界倒是获得少许掌声。

  曾主持数档紫砂艺术栏目《壶魅天下》,讲讲茶道,紫砂艺术与养生之类的传统文化。“自古茗壶似名人”,无论大小,对于文人而言,久之淫浸,诸多鉴赏,便对茶具不免偶有挑剔之心了。

  近年来,许是睡眠不如从前好的缘故,便逐渐减少了喝茶的次数,有时甚至整日整周不饮。不过是偶尔知晓新到茶种,一时兴起,浅尝辄止。各种品阶的紫砂壶倒是收藏了不少。

  茶对我,曾是年青岁月中相伴的一个美丽的回忆。那时心思如茶清、如茶甘、俗世少扰,有着芬芳深入的好睡。茶香袭鼻生津、美味香甜的满心欢喜,是那段光阴日常的快然怡情。

  而今,常将草木情深寄望于诗书画。偶喝,便是蒸一壶玫瑰花茶、陈皮普洱(蒸茶是当今流行的一种饮茶方式),以抵御北都严寒干燥雾霾之天气了。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清明已在来时的路上,花色已悄悄立在绽放的枝头。江南故乡茶山上的第一支雨前新芽,也必将在三月中旬的柳色中绽开在我新添的莲花小壶中。

  这是多年一个心有灵犀的约定,在盛世流年里是留下诗意的重要一笔,这一壶是必须要喝的。

编辑:刘娜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2019 京ICP备13008251号网站维护:中安观研究院互联网科技中心网站制作联系:010-5713080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520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