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官方网站!网址:www.cslai.org

您的位置:首页 > 当代文艺 > 创作

我是依起承轉合读詩的

发布时间:2021-08-22 17:54:06 来源: 法治文艺委 作者:江山宜人

      有人问我怎么读诗,我告诉他:“我是依起承转合去读的。”“那不是‘八股套路’吗?” 我笑了:“不、它是前人总结的行文诀窍。学写诗的人知此诀窍,至少可以写出层次清晰的诗来;读诗的人知此诀窍,才能够准确地把握诗的脉络、认知诗的妙处。一般作品都是按这四步构思的。” 我还举了些例子来证明我的说法。

      首先,请看童叟皆知的《春晓》诗:
1.春眠不觉晓----“不觉”而觉,“春晓”刚晓。这就是“起”,解题。
2.处处闻啼鸟----这是“承”。承上句,由“觉”字引出“闻”来:好一幕群鸟争呜的春晓之景。诗人取生活中常见之景,最能拨动心弦,引起普遍的心理共鸣, 
3.夜来风雨声---这是“转”。由“春晓”转向“春夜”。这“声”也是因“眠”而“不觉”,由“闻”而得来的。转进一层,宕开一笔,写出新意。使诗情灵动,不滞不涩。
4.花落知多少----这是“合”,扣合“春晓”诗题,用“知多少”和第一句“不觉”之句句意扣合,却又不露痕迹。高手也。

      再看李益的《悯农》:
1.锄禾日当午
起。当午锄禾,赤日炎炎,足蒸暑土气,其事可“悯”。
2.汗滴禾下土;
承,因锄而汗。当午锄禾, 汗流浃背而不及擦拭。其情可哀。
3.谁知盘中餐,
转,转换画面,由禾想到米,转折自然:将笔墨陡然从田间直转到家中餐桌上去写,转到人心中去写。此“谁”,自然不是农夫,而是那些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不知稼穑之艰难者们。这一问,问得好,逼出主题。
4.粒粒皆辛苦!
合。结题: 农人可悯:他们辛苦种粮,却供不劳者食!食者不知感恩,还要吐槽。农人更可悯!

      再看一首很有个性的诗:王维《山居秋暝》:
1.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起。破题。空山--雨后--晚来--秋。 “空”字为全诗定下情境基调:营造出一派空灵、寂静、清纯的氛围。
2.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承。山居之境:一片空明,一片宁静。这是诗的”底色”。 诗人就徜徉于其间:秋月下,清泉边,松林间,石蹬上。
3.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转。以动写静,以“有人”形“无人”——天下安得此清纯妙境?此,天籁也,非人声。妙手!
这是本诗的”主画面”,画中有“抒情主体”在活动;这“主体”可不是“浣女”,而是竹林那边目送浣女下渔舟而入竹林的“那一位”!
我想问:此老真个“诗中有画”!但他画山居之空/之静,不画老翁的“独钓寒江雪”, 也不画”野渡无人舟自横” ,而是画翠竹青衣、碧荷少女——这位“山人”确实是一名“王孙”,他毕竟是从长安红尘中混出来的:故心中永驻红颜。
4.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合。点明题旨。愿借此空明清纯之界,安顿我王孙的灵魂!——别以为”秋暝”中不足徜徉,秋暝中自有美妙的春芳,你得懂得去欣赏!
这首诗,很有个性。文人总是悲秋的,他偏能于秋暝中审得春之美:如诗如画。

       再看杜甫别有深情的《天末怀李白》:
1.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破题,起也。“意如何”句,最见关切怀念之情。
2.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承题。接“意如何”语意而铺开,关切愈深,替对方设想愈实:一路凄凉,一路孤寂,一路忧思,一路惊惶,何从排解?何时摆脱?
3.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
转题。宕开一层,转出深意。这等深历世故之语,浪漫的“诗仙”本人是虑不及此的。这更见作者为友人设想之深/之细/之切。文章憎命达,优闲无好诗。或者是天老爷在玉汝于成吧?我老杜在天边为你祝福!话虽如此、而“魑魅喜人过”毕竟是人间常态,前路凶险,当心啊!珍重啊!
4.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汩罗。
结题。总结全篇,点醒题旨:就在一个“冤“字!这叫“诗眼”。万里共鸣,千古同慨;百代同悲,两地相怜!

      最后,请看看毛泽东的《长征》诗:
1.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起。“不怕”,为全诗定下豪雄劲节的基调。“万水千山”,大气磅礴。——以最普通/最平凡的字眼,勾勒出有力度/有气度的铁笔画。奇! 
2.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承接“千山”。挥师挺进,势如破竹。化艰辛沉重之“远征”为轻快如意之速行,豪雄气度直贯全篇。
注意:这是写血战湘江之后的征程——
“五岭逶迤”是写五岭之起伏连绵,一望无际,也是写红军的前呼后应,续续不绝;“乌蒙磅礴”是写乌蒙的气象雄阔,傲视群峰,也是写红军的目空群丑,岿然难撼。一而二,二而一,主客一体,浑然天成。
3.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转写“万水”。一“暖”字,写尽红军突破追围堵截之后,在金沙江畔争得休整之机,难得的宽松和暖;展望抗日前程,更当喜极而放歌;一“寒”字,写尽红军千军万马拥堵于悬崖峭壁之下,急待渡江时的焦虑、紧张、急迫。
滚滚激流,悬空铁索,弹火封锁,真是命悬一线,命悬一夕,当年石达开不就是在此全军覆没的吗?能不紧张而生“寒”意!苦攀悬索的勇士啊,你们可得为北上的红军开出一条血路!
4.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合题。“更喜”“尽开颜”,紧紧挽合首联之“不怕”“只等闲”。点明主题。
记住吧,伙计!万里长征千里雪,百丈悬崖万丈冰。我们来路艰难,前路雄阔;惟勇往直前者拥有明天。

      文字思路清晰,是起码要求。长篇巨制和短诗小什,原都依循同一行文规则,这叫“思路”。把笔时要“打开思路”,可在如何“承-转”上多多琢磨;不知承-转,必然枯涩滞着。评品者由此四字入手,可帮你把握文脉,深探诗情;置身意境中,接受熏陶。否刺,只能是隔靴搔痒、雾里观花。
      建议:把自家的旧作拿3-5篇出来,按“四步”对照分析,必能发现其长处/短处,发现其应补应删/应改应调之处;此后,自己准能有序地谋篇布局,不怕思路枯涩了。

                   [2021.08.21]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2019 京ICP备13008251号网站维护:中安观研究院互联网科技中心网站制作联系:010-5713080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520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