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官方网站!网址:www.cslai.org

您的位置:首页 > 当代文艺 > 创作

江山老人趣说汉语汉字系列之四十

发布时间:2022-02-23 10:34:04 来源: 法治文化委 作者:江山宜人

且看晚明与晚清的汉语新词

  世界上,看一种文明是否在进步,很重要的一个征象就是:看有没有新词的连续涌现,看所生新词与固有语言的传承性、突破性关系。晚明与晚清,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两段艰难时期,却也曾大量吸纳境外知识,形成两次汉语新词批量产生的高峰;它标示出汉语汉文的强大生命力、融合力,也标示出中华知识体系的结构性/气质性蜕变与飞跃,很值得哥们仔细研究。

  明朝是实学思想勃兴的时代,于时文化新人、科技畸人纷纷涌现.与之相策应,十七世纪初,西方“天学”来到东土,大批新书应时问世,请看:

  《天问略》《哥白尼天文学概要》 《日月星晷式》《浑盖通宪图说》《经天该》《测量法义》《乾坤体义》《宇宙仪》《远镜说》《寰有诠》《寰宇始末》《五纬历指》《崇祯历书约》《学历小辩》;

  《名理探》《性学粗述》《性学觕述》《泰西人身说概》《人身图说》《物理小识》《数度衍》《太西算要》《西儒耳目资》《主制群征》《表度说》;

  《数学札记》《几何原本》《同文算指》《测量全义》《圆容较义》《西国记法》《旋韵图》《几何体论》《几何用法》《比例规解》《地球表周与其直径的关系》;

  《职方外纪》《神功催吐药》《泰西水法》《坤舆格致(矿冶全书)》《建筑十书》《远西奇器图说》《各种精巧的机械装置》《磁石测量法》《地中海航海术》及《陆海双用几何天文测辐仪制造与用法》;

  看看上述译著的书名吧,它们无一不在标榜学科、学术、学理或操作规程,这倒合乎中国传统科技典籍的命名风格:注重向世人授业/解惑。从《考工记》《伤寒论》到《齐民要术》到《营造法式》,再到《乐律全书》,再到庚子后赠给美国的《古今图书集成》,一概如此;不像中国人文社科出版物的书名,从《老子》《孟子》到《杜工部集》到《鲁迅全集》,大都存心为作者本人留名。

  1602年利玛窦为李之藻印制的《坤舆万国全图》撰写序说,厘定了地球、南北二极、北极圈、南极圈、五大洲、赤道、经线、纬线等等一批地理术语,利玛窦和李之藻合著的《浑盖通宪图说》中,出现了天体、赤道、子午规、地平规、天地仪、地球仪、窥天镜(望远镜)等天文科技术语。

  毋须多说,仅仅是“地球”“天体”这类概念的深入人心,就是对传统的“天圆地方”之知识结构的根本解构,就是对“天尊地卑”之固有的宇宙秩序的根本颠覆。

  1607年《几何原本》问世,它首先厘定了“几何”这个科学名称,并创制了诸如点、线、平面、直线、曲线、对角线、并行线(平行线)、直角、钝角、三角、面积、体积、相似形等新词汇;1613年《同文算指》出版,创制了诸如“平方、立方、开方、乘方、通分、约分等新词——这类知识的引进,标示出中国人数理思维能力的改造与提升。

  意大利人艾儒略于1623年译著《西学凡》和《职方外纪》二书,创制了诸如地球、大西洋、热带和救世主、造物主、原罪、本罪、绝罚、采取、处置、公法以及文科、理科、法科、法学等词汇。1627年葡萄牙人傅讯际和李之藻合译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名理探》,出现了明确、解释、剖析、推论等词汇——离开这些,又如何实现我们严密的现代逻辑思维呢?

  我不知道:世界上还有哪个语言文字体系,能够在自身既有的民族格调、民族气派、民族风韵下,如此从容自适地吸纳巨量异质文化因子以充实壮大自身而无排异反应?

  下面,再来看看清朝晚期(十九世纪中后期到二十世纪初)所创造的一批新词(这里仅仅是举例性质,无法枚举):

  在中国人李善兰、徐寿、华蘅芳等人的配合下,西方人士马礼逊、丁韪良、傅雅兰等译著了诸如《万国公法》《公法总论》《佐治刍言》与《几何原本》(后九章)《微积溯源》《三角数理》《电学》《声学》《光学》《以太说》《地学浅释》《化学鉴原》等等西方文献——这类书籍的出现,是东西方文化正态对接的明证。所谓“正态对接”,即授受双方都是愉悦的,自觉的,主动的,着眼于社会效益的。

  美国人丁韪良于1864年刊行的《万国公法》,厘定了遗产、惯行、关涉、管制、限定、权利、交战、固辞、国权、遵守、臣民、专管、宣战、大局、追求、通知、特派、法院、民主、友谊、维持、异邦、会议、管辖、议定、权威、权利、公法、国政、国法、国民、战时、战争、法院、盟约等大量新词——这些词语的汇集,向中国人传承了几千年的纲常伦理秩序、中庸礼让理念,猛然注入了迥异的西学成分,中国社会再也不能“照样生活下去了”,于是奋起直追。

  十九世纪,上海中外人士合作译著刊行了《大美联邦志略》(1851年)、《博物新编》(1855年)、《续几何原本》(1857年)、《植物学》(1858年)、《代微积拾级》(1859年)、《代数学》(1859年)、《全体新论》等书籍,厘定了圆锥、曲线、轴线、代数、微分、积分、系数、椭圆、级数、常数、变数、植物学等等一批术语;傅雅兰等译著并由江南制造局翻译馆于1885年出版的《佐治刍言》,创制的新词涉及面颇广,如空气、机器铁路、汽车、纺织、机器、煤气、自来水、自来水公司、自来火和资本、工资、物价、公司、股份、执照、国债、银行、价值等等词语——它们的出现,是中国人进入近代工业文明的标志。环顾全球,惟中华文明始终奋力走在前进道路上。

  朋友,请想想:在我们的文化生活中,假如没有上述词汇所反映的一切事物,还会是现代社会、现代生活、现代人么?

  朋友,想想看: 如果汉语·汉字不是一个开放包容的强大文化体系,它还能够吸纳、融汇如此众多的异质文明因子而能保持自己的独立存在并更富生命力吗?

  古老的汉字将永褒其不断更新、永续存在的青春。

                                [2022.02.22//12:20完稿,计2200字]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2019 京ICP备13008251号网站维护:中安观研究院互联网科技中心网站制作联系:010-5713080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520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