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武术实战能力现状之我见
先说说传统武术到底有没有实战能力,我的回答是肯定的。王宗岳的太极拳论可作为佐证。首先王宗岳的太极拳论不是做广告宣传用的,是传给自己后人或是弟子的。其内容如实地反映出他对太极拳的深刻理解和认识。从中可以看出太极拳是极具技击能力的。且不受身体条件差异的限制。如“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壮欺弱”、“慢让快”耳,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也。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御众之形,快何能为?”。又如过去戴氏心意拳和形意拳的很多前辈都是开镖局的或是在镖局里做事,主要工作就是押镖,他们若是没有实战能力能行吗?
传统武术在实战中为什么屡战屡败,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1传统武术不是一练就能成的。首先要有明师的言传身教,其次练拳者要有很好的悟性,再次练拳者还要能刻苦去练。三者缺一不可,所以要想练好拳实非易事。因此才有孙禄堂老先生的下段话:“世人不知形意拳中内劲为何物,皆于一身有形有象处想,或以为心中努力,或以为腹内运气,如此等类,不胜枚举,皆是抛砖弄瓦,以假混真。故练拳者如牛毛,成道者如麟角。学者不可不深察也。”又如王宗岳的太极拳论上说的:“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就是说练太极拳如果不开悟,即使有数年纯功也是不能运化的(打人也是不好使的)。由此可见习武者,武艺高的人实际是很少的。
2练习传统武术的人,能得到真传的也是比较少的。由于种种历史原因,过去习武之人大都比较保守,有门户之见,其武艺轻易不外传。从李洛能和杨露禅学拳的经历中就可见一斑。象李洛能和杨露禅还属于幸运的,毕竟是得到了真传。在习武的人群中大多数人是没有这么幸运的。
3很多传统武术的技击特点没有传承下来,普遍存在认知上的误区。造成传统武术在搏击对抗中被动挨打。在媒体上经常看到一些,关于武术的招式在技击上怎么使用的教学片,基本都是对方打过来以后,如何躲避或是如何招架,然后再进行反击。伟大领袖毛主席在抗美援朝时的一句著名论断是:“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这句话对提高现在武术技击能力具有指导意义。小的时候记得有一位练鸳鸯拳的老前辈,说起拳的用法时说过他们与人交手的原则就是:“不招不架就是一下,若要招架就得十下。”和“来啥打啥。”。现在我解释一下什么是“不招不架就是一下”。所谓的“不招不架就是一下”就是在与人的交手过程中,遭到对方的攻击时,不是被动的招架,而是在避开对方的同时或是干脆就不躲避直接进行反击。“来啥打啥。”就是对方出手打我,我就直接打他的手。对方用脚踢我,我就直接打他的脚。形意拳也是讲究打法和顾法的,而且要求打法和顾法是同时发挥作用。换句话说就是防守和反击是同时进行的。如炮拳就是一个比较典型的拳,架打同时完成。又如崩拳要求打出压、锉、顶三个劲。压、锉、是顾,顶是打。也是防守、反击同时完成。
4训练方法存在一定的问题。相关部门对传统武术技击重视程度不够,且对传统武术认识有失偏颇。造成现在传统武术在训练上注重艺术性、观赏性。不注重传统武术的实战性、实用性。曾在媒体上看过太极拳比赛,太极拳演练得像艺术体操似的。长拳也是如此体操动作频现。这样下去我们的传统武术怎么可能不在搏击中屡战屡败。
对改变传统武术现状之建议,要想传统武术更好的传承和发展下去,要做好以下几点:1要有继承,对传统武术要进行深入挖掘和整理,在实战性、实用性上多研究、多下功夫。2要有正确的引导,在武术比赛规则上进行改革,比赛规则要服从于实战性、实用性。3要改进训练方法,传统武术的训练可借鉴自由搏击的训练方式,把传统武术和自由搏击两者的训练方式结合起来,以提高传统武术的训练效果。
要想振兴传统武术,还传统武术的“本来面目”。还需社会各界爱好武术的有识之士团结一心、共同努力。以上是我对传统武术现状的一些个人观点,难免有不妥之处。希望广大拳友给予批评指正。感谢大家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