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七大古都独特的武术文化(二)
历史悠久的古都长安武术文化
本文以历史学和文化学为视角,着重对公认的中国七大古都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和影响的武术活动作了论述,并提出了“古都武术文化”研究这一新的命题。采用文献资料、座谈访问、实地考察、分析归纳等方法。指出中国七大古都独特的地域武术文化,多姿多彩,涉及社会的各个层面,主要以三大形式构成古都武术文化的特征,即宫廷武术、军中武术、都市武术,其丰厚的武术文化内涵,由京都向外部张扬,同时,各大古都毫无例外地吸取了民间和外部武术文化的营养,并形成了七大古都武术文化的恢宏气象。
地处关中平原的古都西安,自西周始就先后有12个王朝在此建都。农民起义领袖黄巢、李自成曾于此建立政权。自周至唐西安一带作为都城的时间前后多达1191年,风起云涌的古都西安武术文化色彩斑斓、瑰丽多姿。在“为政尚武”时代的西周都城“国学”就是以“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为主要教育内容,根据不同的年龄划分为“大学”与“小学”进行训练和学习,总之,是以少年时期就开始接受尚武教育,《礼记·内则》:“十有三年学乐、诵诗、舞勺,成童(15岁)舞《象》,学射、御。”西周王都的天子之学“辟雍”,就是学礼习武之地,《诗经﹒灵台》:“於论鼓钟、於乐辟雍。”这是写周王在辟雍习礼乐,其中“乐”应包括习武活动。《麦方尊》铭有:“在辟雍……王射大鸿禽。”王都中,常进行射箭活动。《十五年趞曹铭鼎》铭:“十又五年五月既生霸壬午,恭王在周新官,王射于射庐,史趞曹易弓矢、虎卢胄、盾、甲、殳。”《静簋》铭:“王令静司射学宫。”“学宫”应指王都的学校。王在射庐作捕兔戏,这一射庐设在宫庭之内。《匡卤》铭:懿王在射庐,作兔、匡甫兔囗。王曰:“休”。《师汤父鼎》铭:“王在周新宫,在射庐……。”在历史文献中“射庐”称为“射宫”《礼记·射仪》:“古者天子之制,诸侯岁献,贡士于天子,天子试之于射宫。”这是周王行射礼,习射艺,选人才的专门地方。古都西安在西周时期的军旅武艺活动十分兴盛,《礼记·月令》:“季秋之月……天子乃教于田猎,以习五戎”。五戎即五兵:戈、殳、戟、酋矛、夷矛。《月令》又载:“孟冬之月……劳农以休息之,天子乃命将帅讲武,习射、御、角力。”略晚于殷墟的周原甲骨文和西周钟鼎铭文透射出西周时代古都西安一带强烈的尚武色彩,是我们研究西周时代武术文化的第一手实物史料。从《周礼》、《礼记》、《仪礼》“三礼”中传递出西周国都武士尚武豪迈的大气磅礴和内容丰富的习武活动。
从震惊世界的秦始皇兵马俑考古发现中,使我们窥见出秦代古都西安武术文化的雄风英姿。历史上的大唐武术气象是盛唐文化中光彩夺目的一道绚丽风光,定都西安的大唐帝国武术文化多姿多彩,是中国古代武术研究的重要一笔,气象万千的盛唐武术文化具有丰厚的历史积淀,应世诞生了“秦王破阵乐”等一批舞与武溶为一体的独特武术文化形式。唐敬宗“大张音乐,集天下百戏于殿前。时有伎女石火 胡,本幽州人也。偕养女五人,十八、九岁,于百尺竿上张弓弦五条,令五女各一条之上,着五色衣,执戟执戈,舞破阵乐曲……观者目眩心快”。(唐·苏鹗《杜阳杂编》)。隋唐时期在古都西安横空出世的“武举制”,是中国武术发展史上一个重要里程碑,开创武术文化之新风,为唐代以后各朝所效仿和继承,显然,它对推动中国武术在民间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武举制度的形成原因和文化内涵以及它在历史上的作用,应是我们对武术文化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