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七大古都独特的武术文化(三)
本文以历史学和文化学为视角,着重对公认的中国七大古都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和影响的武术活动作了论述,并提出了“古都武术文化”研究这一新的命题。采用文献资料、座谈访问、实地考察、分析归纳等方法。指出中国七大古都独特的地域武术文化,多姿多彩,涉及社会的各个层面,主要以三大形式构成古都武术文化的特征,即宫廷武术、军中武术、都市武术,其丰厚的武术文化内涵,由京都向外部张扬,同时,各大古都毫无例外地吸取了民间和外部武术文化的营养,并形成了七大古都武术文化的恢宏气象。
九朝古都洛阳的习武之风
位于黄河支流洛水之畔的古都洛阳,自东周始,历经东汉、曹魏(魏文帝)、西晋、北魏、后梁、后唐七朝在此立都。隋炀帝与唐时武则天从长安也曾迁都在这里。故又有“九朝古都”之称。春秋时期的士一般皆为武士,春秋时期的学校教育一般都是武士教育。“春秋五霸”、“战国七雄”,英雄横扫千军,壮士奋战沙场,谱写出多少英雄战歌。崇尚武士教育的东周时代,造就出许多出生入死的武士、剑侠。他们出入王宫,活动于京都,一诺千金,言必行,行必果,仗剑报国,不惜一死答谢知己,英武雄壮之风,塑造着华夏民族的灵魂,在中国武术史上留下了辉煌的篇章。
经学盛行的东汉时代,武术活动在民间和京都也十分活跃。汉武帝于元封“三年春,作角抵戏,三百里内皆观”(《汉书·武帝纪》)。汉武帝元封6年夏,令“京师民观角抵于上林平乐馆”(《汉书·武帝纪》),于国都洛阳上林苑平乐宫大办角抵戏,“大角氐觝(抵),出奇戏诸怪物,多聚观者,行赏赐,酒池肉林……见汉广大,倾骇之,及加其眩者之工,而角氐奇戏岁增变,其益兴,自此始,而外国使更来更去。” [3]这两次盛大的大角抵戏活动,将武术与百戏推向了高潮。隋炀帝时期的洛阳王宫,从民间大肆征集百戏活动,《隋书·帝》:“角抵大戏于端门街,天下奇技异艺毕集。”在洛阳考古出土的汉砖碑志中,就形象真实地记录了东汉时代的古都洛阳武术文化盛况。武术与百戏相融合,互为滋润、交融发展,是我们研究东汉时代京都洛阳武术文化的一笔珍贵文物。
我国寺院武术活动集大成的少林寺就是北魏孝文帝在公元495年(太和19年)提倡建立。北魏洛阳作为京都之地佛教盛行,同时武术活动也十分活跃,洛阳的“大厦门御道西,(禅虚寺)寺前有阅武场。岁终农隙,甲士习战,千乘万骑,常在于此,有羽林马僧相善角抵戏,掷戟与百尺树齐等。虎贲张东渠掷刀出楼一丈。帝亦观戏在楼,恒令二人对为角戏。” [4]唐代东都洛阳曾有一次精彩绝伦的武术表演,是武术和古代绘画艺术的完美结合与融会贯通。吴道子在洛阳天官寺作画,由于“废画日久”,缺乏灵感,便请独冠当时的剑术名家裴旻舞剑“作气以助挥毫。”只见裴旻“走马如飞,左旋右抽,掷剑入云,高数十丈,若电光下射”,舞剑精彩处,“剑透空而下,观者数千人,无不悚栗。”(唐·李罕《独异志》)唐代将军裴旻舞剑、李白诗歌,张旭草书誉为“唐代三绝”。[5]可见武术活动在盛唐文化中的影响与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