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七大古都独特的武术文化(四)
本文以历史学和文化学为视角,着重对公认的中国七大古都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和影响的武术活动作了论述,并提出了“古都武术文化”研究这一新的命题。采用文献资料、座谈访问、实地考察、分析归纳等方法。指出中国七大古都独特的地域武术文化,多姿多彩,涉及社会的各个层面,主要以三大形式构成古都武术文化的特征,即宫廷武术、军中武术、都市武术,其丰厚的武术文化内涵,由京都向外部张扬,同时,各大古都毫无例外地吸取了民间和外部武术文化的营养,并形成了七大古都武术文化的恢宏气象。
中原名都东京汴梁的武术勃兴
黄河之南豫东平原的七朝古都东京汴梁开封,最早为战国时期魏国的都城,又历经五代的后梁、后晋、后汉、后周以此为都。北宋京都也建于开封。文韬武略的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就是一位精通武艺、弓马娴熟的马上皇帝。宋人张择端一幅内容丰富、千姿百态、流传古今的《清明上河图》,真实反映出北宋时代古都开封的风土人情和昔日京师的繁华,使我们看到了北宋时期京都开封市民习武活动的一个缩影。孟元老一部《东京梦华录》为我们揭示了北宋开封古都丰富迷人的武术风采,禁军“内有两人出阵,对舞如击刺之状,一人作奋击之势,一人作僵仆。出场凡五七对,或以枪对牌,剑对牌之类。”还有“两两出阵格斗,作奋刀击刺之态,百端讫,一人弃刀在地,就地掷身。”“或横身鞍上,或输弄利刃,或重物大刀、双刀,百端讫。”或军中分成两阵,各自“使番枪或草棒、交马野战、枪刺棒舞,习阵实战。或执真刀,互相格斗击刺。”(《东京梦华录·驾登宝津楼诸军呈百戏》)既有习练形式的“对舞”武艺,又有真刀真枪的实战演习,武艺内容活泼多样,引人入胜。汴京军中武艺奇丽壮观,又“选诸军勇士数百人,教以剑舞,皆能掷剑于空中,跃其身左右承之。”(《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0)。北宋东京的仕族子弟,好胜争强,恃荫骄纵,常在一起习武比勇,薛惟吉“少有勇力,形质魁岸,与京师少年追逐,角抵蹴鞠,纵酒不谨。”(《宋史·薛居正传》)、京师汴梁的市井街巷、民间都市社会的习武之风浓厚,由于京都生活的繁华和商业的兴盛,为武术文化的发展带来了勃勃生机。
北宋都城汴梁民间习武活动与娱乐表演相结合,充分展示了古都开封武术文化的多姿多彩。《东京梦华录》:“近北则中瓦,次里瓦,出旧门有米家桥瓦子,梁门西去有州西瓦子,保康门附近有保康门瓦子。旧封丘门外袄庙斜街有州北瓦子,米雀门外西去有新门瓦子。”有“大小抅栏五十余座”(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东角楼街巷》)“勾栏”是瓦子中专门演练武艺的场所,可见其规模之大。京师瓦子勾栏中表演有“相扑”、“棹刀”、“蛮牌”、“牌棒”等武技,还有“善角抵(者)都人(汴京人)号为小关索。”(见《三朝北盟会编》卷77)各种武术活动在瓦子勾栏中表演,供群众取悦和欣赏。北宋时期已有女子相扑活动出现于京师中,司马光《论上元令妇女相朴状》载:“圣驾御宣德门,召诸色艺人,令各进技艺,赐与银绢,内有妇人相扑。”这种妇女参加的相扑活动到南宋临安还在都市中流行。北宋京师中仍有传统的“手搏”习练活动流传,而且,这种活动带有明显的竞赛性质,司马光《涑水纪闻》卷3载:“王嗣宗,汾州人,太祖时,举进士,与赵昌言争状元于殿,太祖命二人手搏,约胜者与之。”北宋时期的汴京古都武术文化滋润与奠定了南宋京都临安习武之风的兴盛,特别是促进了南宋京师的民间都市武术活动的繁荣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