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七大古都独特的武术文化(七)
时间:2019-11-27 11:49:38
来源: 全球功夫网
作者:全球功夫网
本文以历史学和文化学为视角,着重对公认的中国七大古都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和影响的武术活动作了论述,并提出了“古都武术文化”研究这一新的命题。采用文献资料、座谈访问、实地考察、分析归纳等方法。指出中国七大古都独特的地域武术文化,多姿多彩,涉及社会的各个层面,主要以三大形式构成古都武术文化的特征,即宫廷武术、军中武术、都市武术,其丰厚的武术文化内涵,由京都向外部张扬,同时,各大古都毫无例外地吸取了民间和外部武术文化的营养,并形成了七大古都武术文化的恢宏气象。
武术文化绚烂的六朝古都北京
在中华民族文明史上北京曾是春秋时期的燕都蓟城,十六国时期前燕国都,又曾为金朝中都,元代大都和明、清帝都,这一时期我国优秀的民族传统武术文化的传播交流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和提高。
作为国都重地的历史上的北京,习武之风浓厚,特别是元、明、清三朝武风盛行,不仅“宫廷武术”活跃,而且“都市武术”活动也十分普遍。在都市社会流传的武术包括角抵、拳法搏击、擒拿术等活动。元代诗人胡祗《紫金山大全集·相扑二首》诗中云:“满前丝竹厌繁浓,勾引耽耽角抵雄;毒手老拳毋借让,助欢教勇兴无穷,臂缠红锦锦绣裆襦,虎搏龙拿战两夫,自古都人元尚气,摩肩累迹隘康衢。”诗中展现了元代京师大都(北京)的浓郁习武之风和京都民间人人兴高采烈的争相观看雄健威猛、龙腾虎跃、拳技角抵演武的盛会。角抵武技,成为元代京师军中武艺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并注重培养选用擅长武艺的角抵武勇人才。《元史·仁宗本纪》:“延右六年六月戌申,(京师)置勇校以角抵者隶之。” [8]可见这一活动得到了元代统治者的高度重视,反映了蒙古族的强悍尚武风习与中原文化的相互交融和汉蒙文化的融会贯通。盛行明、清两代的京都武会试和一般由皇帝主持武举进士参加的殿试,将京都武术活动推向了新的高峰,天下武术名流云集北京。外场考武艺,内场考第论,试弓马,实质上是一次全国各地的各拳派武林英才的大聚会和大交流,康熙武探花杨炳就是来自直隶大名府内黄(河南内黄)的一位民间梅花拳名师。清末最后一名武状元张三甲是直隶开州(河南濮阳)的一位世代务农的洪拳高手。这种武举制度实行的文武并考规定,造就了众多文武之才和名臣良将,十年苦练,一朝成名,取中武状元、武榜眼、武探花者,太和殿唱名,西长安门外张榜,一甲三人,何等荣耀。我们应该看到,明清武举制的制度完备与大力推行,极大地鼓舞了习武者的热情和促进了武术活动在民间的广泛开展,造就了历史上许多文武兼备之才走上中国政治军事的大舞台,创立了赫赫战功。客观上起到了推动明、清两代武术大发展时期的到来。
明代的宫廷武术活动也非常盛行,明武宗时期的宦官刘瑾是一个习好武艺的角抵手,他大投武宗所好,“日进鹰犬、歌舞、角抵之戏,导帝微行……,帝大欢乐之。” 明代京都民间武术活动多姿多彩,是我国明、清武术大传播、大发展的一个缩影。京师是武林英才荟萃之地和各方武艺交汇之处,又是武技人才展现个人独特武艺的大舞台。在明代英宗“正统己已之交,招募天下勇士。山西李通者,行教京师,试其技艺,十八般皆能,无人可与为敌,遂应首选。然后卒不以勋业显,何也?十八般:一弓、二弩、三枪、四刀、五剑、六矛、七盾、八斧、九钺、十戟、十一鞭、十二简(锏)、十三稿、十四殳、十五叉、十六钯头、十七锦线套索、十八白打。”(谢肇淛《五杂俎》)可见古都北京的武术活动在明代就已六传十八般武艺的习练技能。显然,这是中国武术大交流、大融合与大发展结出的丰硕成果,也是古都武术文化历史上最为光辉灿烂的鼎盛时期。
明清时期京师中的各种民间节日盛会演武活动引人入胜,热闹非凡,观者如山,为人们增添了无穷的乐趣。《北平指南》:“本会(开路会)所表者为钢叉之戏,又分双头与单头,各角色表演时皆作赤臂,间杂其他武器,各显奇技,以叉在身首之间,作种种飞舞之势,生龙活虎,毕现眼前。”又见《北京时岁记》:“过会,东乡游手,排演各当行香走会…… 亦与民同乐也。”他们表演有“五虎棍、少林棍”等武术项目。《北平指南》云:“少林棍会表演时分单个练法及对手战法两种,形式极为热闹。”明清京师北京的民间武术活动独具风采,这是民俗文化与武术文化相映成辉的完美结合,它向我们展现了勃勃生机的都市民间习武活动,从中可看到武术已逐渐由军中武术、宫廷武术向民间武术转化的一个突出趋势,正因为人民大众的参与和都市商业经济的繁荣,古都北京武术文化活动发展到明清之际最为多姿绚烂。
北京作为明清国都,汇集了四方武林英杰。光绪年间闻名京师的大刀王五(王正谊),结交维新党人谭嗣同等仁人志士,以武报国,胸怀大志,为京都武坛奇才英杰,谭嗣同狱中绝命诗赞其有:“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之句,“两昆仑”之一就是指大刀王五。清末创立于北京城中的会友、永兴、万胜、志成、同兴、义友、源顺(永胜)、正兴等八大镖局,实际上也是京师武术交流的一个重要场所,镖师中大多是蜚声武林的名家高手,他们在“走镖”、“会友”的往来之中,将京都武术技艺也传播到各地民间。北京历史上的许多武林志士壮怀天下,慷慨悲歌,或侠肝义胆,为民请命;或创立拳派,切磋武技;或尚武爱国,赴汤蹈火;或开设武馆、传播武艺,古都北京成为武林先哲和各地文化名人的荟萃之地。他们或以文入武,或习武修文,为武术文化的交流传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清末民初崛起于北京的八卦掌、杨氏太极拳和意拳三大武术流派,迅速由北京传入民间各地,三大拳派的独特武技和其拳理的奥妙精微,令人学之不厌。董海川、杨露禅、王芗斋作为武林巨擘之大家为人所敬仰。由这样一批文武兼资的武术名家创拳立派,推广拳艺,开武术文化之新风,在中国武术史上抒写了又一光辉篇章。
戏曲中的“把子功”就直接来源于武术技艺,成为一种独特的舞台表演艺术,这种引人入胜的戏剧武打是古都北京武术文化开放的一朵鲜花,王梦生《梨园隹话》载:“武剧,以余所见于京师者,其人上下绳柱如猿猱,翻转身躯如败叶;一胸能五人之架叠。”荟萃于北京的戏剧大师梅兰芳的《霸王别姬》、京戏北派武生的创始人俞菊笙的《挑滑车》、李万春的《雍正剑侠》,武功娴熟,精彩纷呈,大师们自幼就是武出名门,技艺精湛,京师中被人们誉为“武生泰斗”的杨小楼是八卦、形意加通臂,以饰演关羽闻名的一代宗师李洪春是八卦、形意加少林。中国武术文化滋润和培育出的戏剧武打,早在元大都北京流行的戏曲中就已滋生发展,被称为“脱膊杂剧”,展现武艺的各种功夫。元初杂剧《敬德不服老》中有唱词“他十八般武艺都学就、六韬书看的来滑熟。”表明元代京师舞台上已有武术艺术化的杂剧和京师民间传习有十八般兵器武艺。元代人钟嗣成《录鬼簿》收有458种杂剧目录,该书著录元中期前北方49位和南方13位的杂剧作家中。元大都北京杂剧家就占有19位。他们的作品中记录有大量反映武打戏的描写。《录鬼簿》属时人时记,是我们研究元大都武术与武戏熔铸贯通的宝贵历史文化资料,值得我们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