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拳与红拳文化
时间:2019-12-03 11:51:56
来源: 全球功夫网
作者:全球功夫网
红拳,一个古老又充满历史传奇的武术流派。
陕西,蕴育着丰厚的历史文化,也造就了古老而又传奇的红拳与红拳文化。
传统武术是在纯粹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种身体文化,是我们民族文化思想的身体语言的写照,它完全体现了中国古老的哲学思想,兵家谋略,美学及道德伦理,它以技术动作为载体,传播着传统的中国历史文化。红拳正是这样以武术为载体,在陕西千年文化积淀的熏染下,在长安“文武盛地”的土壤里,融入了陕西人的生活方式,生存理念,风土人情,为人态度等,其产生发展的根系和土壤无不浸润着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
诞生于陕西关中的红拳,作为传统而古老的武术流派,它的文化方面的影响传播在其传承方面远远大于其技法层面的传承。因为传统武术的传播在很大程度方面就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从文化的发展方面来讲,我们应该发展与社会相适应的武术才有可能去传承传统武术,是其有更强大的生命力。
红拳的每个拳式都渗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信息,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拳理拳法极符合人体生理、医理、易理,力学之自然之理,它有着陕西深厚的文化背景作支撑,诸如道家的阴阳学说,在武术中显示出刚柔以静制动、虚实、斜正、以柔克刚等,兵家的“兵者、诡道也”,在武术中显示出“佯攻”、“诡攻”、“实招”、“虚招”等。
传统红拳作为一个载体,它博大精深,根植于传统文化肥美的土壤,具有顽强和旺盛的生命力。我认为,习练红拳者,必须对红拳文化有深刻的了解和掌握,因为武术是一种精髓和广 褒 的文化现象,要想真正掌握没有文化功底是不行的。
自武术发展以来,技击格斗始终是武术亘古不变的主题,武术的技击,小到强身健体,以武谋生,大到部落之争,国家之战,无不发挥着重要作用,创造着中华民族灿烂的历史,忽视武术技击文化的价值,武术的其它价值也就成了空谈。
传统红拳的本质,核心的内容就是实战技击,技击是红拳最突出的特征,具有强烈的攻击格斗意识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是武术区别于其他体育运动项目和艺术的鲜明标志。
红拳的格斗技击是以红拳文化为指导思想,这种文化是一种体现和谐文化特质的文化,它的哲学本质在于“道”,其价值是“天人合一”,即是在武术文化的思维模式与实战规范中追求人与自然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等高度和谐统一,以提升人的精神意境和人生价值,主张人们通过“以武修道”来完善自我。
习练武术,并不是去发挥简单的肢体运动,尤其是陕西传统的红拳,它是在漫长的历史创造和积淀下来的一种身体文化,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范畴,红拳文化在陕西这块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人文环境的背景下,注入了丰厚的带有深厚的传统文化色彩,并显示出强烈的文化特色,在习练红拳的过程中,人们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红拳文化体系,并在各自的学习中得以发挥和遵守,其中“练武先修德,教人先教心”,“尚武崇德,修身养性”等是习武者共同遵守的信条。红拳文化不仅要求习武者有刻苦学习精神,更要有认真学习文化的优秀品质,要有知识,懂礼仪,“文以德彰,武以德显”,拥有千年历史的红拳文化,集深厚的文化底蕴,健身养性,攻防一身,其健康和谐的理念也符合现代人对生命质理的追求。
传统武术崇尚“练”,讲究“悟”,红拳尤其如此,练是对拳法的理解和实践,悟是对拳理文化的领悟与觉醒。红拳讲,练是悟的基础,悟是练的升华。
通过习练红拳,并对红拳文化的掌握和理解,使我们从红拳文化中看到,武术是一门独具中华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只有认真地去领悟、重视红拳文化,才能站在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高度,正确地认识武术文化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和锻炼的价值。
千年的红拳文化,承载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就是“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的博大精神,习练红拳要得法,就必须重视红拳文化的理论学习,要用红拳文化去作指导,在武术中最能体现的还是人格的高尚和智慧的展用,所以民间传统红拳还倡导的仍是怎样做人和讲究理法的两个重点,红拳文化是在理论上做到了这一点,所以说红拳与红拳文化是一门具有华夏传统文化地方特色的高深拳派,而将享誉中华武林。 红拳从周、秦的雏形,到唐宋的形成,兴盛于元、明清。历经千年,是一部中国武术文化的发展史。自古长安“文武盛地”,十三朝的古都,陕西曾产生了诸多的物质与精神文明。红拳作为陕西传统的历史文化之一,它融汇了其它武术文化,精湛的技术,经一代代红拳先辈们的不懈总结和整理,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红拳体系。
诞生于陕西地方的红拳,三秦文化为之的发展注入了丰富的养料,使红拳形成了完整的体系和理论构架,其内容有打手对练和套路两类形式。一系“七拳”及盘、法、势、理四个方面,突出体现“八字八法”为主要内容。以“撑补为母,勾挂为能,化身为奇,刁打为法”十六字诀为基本技法等。红拳是内外兼修、体用兼备、神形合一、技击与养生并重的一个拳系。属长拳的代表拳种之一。它以柔为主,但外柔内刚;以轻巧见长,但轻而不浮;侧身换膀,拧腰捩胯;运动走直线,势势相承,连贯自然,动作注重内外三合,通过撑、斩、勾、挂、缠、拦、站、挎八法的奇正相生之变化,起伏转折,灵活敏捷,跳跃蹦窜等运动特征,形成了独特的红拳技法特点。
千年的红拳文化,精深博大,它与中华文明同步,在其肢体语言的背后,是深邃广褒的文化信息。作为一种文化,红拳也是塑造人的一个过程。它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从人格修为,道德培养、技艺传承、再到红拳对社会的价值体现,红拳彰显的是一种民族的文化精髓。
红拳滥 觞
于周秦汉唐伟大的时代,她见证了历史的盛世,所承载的武学文化,对中华武术的过去,今天及以后的持续发展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
一九九八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人类口头和物质文化遗产划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民间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语言、游戏、神话、习惯、手工艺等其他艺术。传统民间文化表现工。二是文化空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里对“文化空间”定义为“定期举行传统文化活动或集中展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的场所,兼具空间性和时间性。”民间文化活动得以举行的空间或时间,这些活动是有规律的,约定俗成的文化活动场所。
每年的正月初一开始,红拳人都在乡村、城镇、庙会、集市等举行红拳表演,舞狮、社火。陕西人把它称为“摆场子耍拳”。红拳人的这些活动,正是文化空间所指有价值的文化空间或时间,是有价值的传统文化活动。
武术文化的整体结构认识对武术传播与文化传承研究非常重要。红拳在发展中融入陕西方言及儒、道、佛、各家思想哲学、医学、美学相互交融在一起,全面地表达了中国人特有的文化精神。
陕西是中华文化、文明的发祥地,这里创造了周文化的雍容尔雅;秦文化的恢弘粗犷;汉文化的大气豪迈;唐文化的开放包容;周易、八卦最古老的哲学文化与文明在这里诞生、演绎。道、儒、释文化在这里最充分的彰显出其内蕴和价值。红拳产生并发展在这样一个文化丰富的人文环境的土壤里,必将在中国文化历史长河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红拳是一个立意高远、内蕴丰硕的拳种,其“红拳”立名就颇耐人寻味。红拳是红拳人对远古火图腾的一种极端崇拜而得此名。又是对发奋向上,有为进取和光明无限的思想追求。另一种说法是因其技击性极强,抬手奔面门,举手必伤人,出手见红而得名“红拳”。
红拳经过千年的风雨苍桑得以流传继承,靠的是红拳精湛的技法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与“练武先修德、教人先教心”。“尚武崇德,修身养性”等思想理念。所以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核心和体现的重要价值。红拳人现正在为红拳申报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努力工作着。
岁月的喧嚣背后,浮华渐渐散去,惟有质朴的思想和不朽的技术,穿越时空,薪火相传。红拳是一种文化,一种文化的载体,更是武术文化的承载者和见证者。为中华武学文化积淀下了一笔丰厚的文化财产,为研究中华武术文化提供了大量的历史遗产和文化依据。
红拳充溢着浓厚的关中文化气息,有着三秦文化独具的特性、特点。它海纳百川,大度包容,彰显文化与人体技击和谐统一,承载着中国武术文化的发展,对中国武术的研究与发展必将起到重大的作用。在不久的将来,它将以自己独特的姿态,让全世界为之感动、欢呼。(本文作者:李毅虎)
红拳前辈们摆场子
作者李毅虎(右1)与红拳名家强安民先生
作者李毅虎(左1)与拳友王栓龙(左2)杨纪鹏(右2)刘卫东(右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