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官方网站!网址:www.cslai.org

您的位置:首页 > 功夫文化 > 功夫景点

让中国武术的精髓内涵代代相传

发布时间:2020-09-01 11:22:27 来源: 大连日报 作者:叶明睿

——访大连武术学会会长于海顺



于海顺(右)与儿子于子淇在武馆里切磋。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大连新闻传媒集团记者叶明睿

    在大连提起足球,那自然是受关注度最高、群众普及度最广的一项体育运动,但其实与足球有着类似历史传承与群众基础的还有武术这项运动。从20世纪初期以南山拳坊为代表的武馆林立,再到多种武术流派在大连形成的百家争鸣,不少人耳濡目染,参加到这项运动中去。随着岁月的更迭,它渐渐淡出了大众的视野,很难再现昔日浓厚的氛围,但许多习武之人依旧在一起以武会友、切磋技艺。对于他们来说,武术不仅是一项强健体魄、修身养性的运动,更是一种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传承。

    出身于武术世家

    大连武术学会会长于海顺是武术散打七段选手,他出生在一个武术世家,父亲、姑姑、伯伯都是习武之人。受家庭的熏陶,于海顺自幼就接触到了武术,常在家里长辈的指导下练习武术基本功,形意六合拳也成为了他最早学习到的拳术。上学时,于海顺不仅喜欢在课余时间练习武术,足球也是他最喜欢的运动之一,但武术世家出身的他最终还是选择了武术这条路。

    在1988年到1998年的10年间,于海顺先后参加了多个省市乃至全国级别的散打比赛,收获冠军无数,不仅如此,他还在52公斤、56公斤、60公斤等多个重量级别都收获过冠军头衔。1990年初,于海顺被特招到地方部队中,教授擒拿格斗与散打,在带领所在部队拿下多项冠军的同时,自己也荣获二等功。

    回到地方以后,出于对武术运动的执着,于海顺在1998年开起了自己的武馆,2001年又创立了大连少林育德文武学校,这所武术学校迄今已有近20年的历史。

    比教拳更难的是传播文化

    与足球、篮球这些时下流行的体育项目相比,许多家长和孩子在刚接触到“武术”这个项目的时候并不了解其内涵,即便是在武术圈子内,许多人也认为从国外而来的技击术要比传统武术看起来更“时髦”。这种对传统武术的错位理解,成为于海顺办学和推广时面临的最头疼问题。

    “家长认为,孩子的学习永远放在首位,有的家长带孩子补文化课,可能就会推掉武术训练课,也有不少家长对武术缺乏足够了解,一提起武术他们只知道少林功夫或者在春晚上能看到的表演,但武术真正的内涵其实很多人并不知道。”于海顺说。

    在于海顺看来,武术运动不仅仅是一项强身健体的运动,更是体育运动的一个“综合体”,学好武术不仅需要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还需要跑跳能力、反应速度、协调性等,在学习武术的过程中还能够磨练人的毅力,能够给人带来良好的积极性和自律性,这对于孩子的成长方面是有帮助的。

    即使在办学的过程中遇到了不少困难与阻力,但于海顺还是坚持了下来,他认为,这是挑战也是机遇,伴随着“武术进校园”活动如火如荼的开展,老一辈传统武术人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让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在了解传统文化的同时,也体悟到了民族精神。

    新的希望与传承

    在于海顺创办武术学校的那年,他的儿子于子淇也成为这个武术世家的新成员,生在长在武校里的于子淇从小就受到了武术文化的熏陶。于海顺回忆,在于子淇两三岁的时候就经常带着他压腿,尚在牙牙学语的于子淇总会在压腿时发出“咯咯”的笑声。12岁时,于子淇被前辽宁省武术队教练刘幼贞看中,收作弟子随师学武。

    让儿子学习武术,于海顺坦承出于情怀和传承,而最初,他是反对的。于海顺说:“我跟他的师父刘幼贞其实都不太赞成,但孩子和他的母亲却希望走这条路。”

    看到儿子自己如此热衷于这项运动,于海顺没有再阻止。于子淇在收获无数青少年武术冠军头衔的同时,今年6月他成功通过了体育单招考试,考入浙江大学,这让于海顺很欣慰。

    儿子有更大的武术梦想

    回顾自己的武术之路,于子淇坦言并非一帆风顺,也曾因为太累想要放弃,“最累的时候就是早晨起来跑操,跑操后吃过早饭就要开始上午的训练,然后午休以后继续下午的训练,晚上还会有额外训练,就是一天除了吃饭的时间都是在练习,从上小学1年级开始后我也坚持最少每天一小时的武术训练。”于子淇说,练武之人讲究“外练筋骨皮,内练一口气”,在面对学业与训练的双重压力时,在习武过程中练就的坚韧不拔成为坚持下来的法宝。

    通过学习武术,于子淇表示自己在这个过程中变得更加自信,不会轻易退缩,有着强烈的争胜欲望。即将步入大学校园的他也谈起了自己未来的目标:将武术套路与综合格斗相结合,让武术走向世界更远的地方。

    去年底,电影《叶问4》热播,影片中叶问用传统中国功夫咏春拳击倒外国职业格斗选手的画面让人印象深刻。对于传统的武术套路和如今热门的综合格斗技巧,于子淇认为两者是存在契合点的,“许多国外的综合格斗选手已经吸收了中国武术技巧,不过,这并非意味着所有的武术动作都能融入实战,因为格斗还是更注重下意识反应来进攻或者躲闪。在这方面,自己未来也会深入研究,把武术的套路动作拆分出来,并将这些套路实战化。”于子淇说。

    时代不再相同,年龄存在差异,但因为武术的存在,让于海顺跟于子淇这对父子拥有了共通的精神纽带,在这条纽带当中,让人看到了武术文化代代传承和推陈出新的希望。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2019 京ICP备13008251号网站维护:中安观研究院互联网科技中心网站制作联系:010-5713080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520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