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官方网站!网址:www.cslai.org

您的位置:首页 > 功夫文化 > 功夫人物

崇武尚德的宋正祥

发布时间:2020-04-08 14:56:24 来源: 武博网 作者:郝凤岭

  一九六三年出生的宋正祥先生,七岁起先后拜河南籍的李传友老师学习查拳、心意、醉拳,拜邓福鑫老师学习形意拳,拜著名武术家沧州籍郝鸿昌老师学习八极拳、散打、器械等。

  上世纪八十年代,经过严格的筛选,宋正祥先生被“上海市总工会体育部”录取参加了“上海工人武术队”,在上海市的传统武术大赛中,多次荣获醉拳、九节鞭、器械的优胜奖,成绩斐然。

  1987年,宋正祥代表上海工人武术队,参加了浙江省新昌的武术大赛,荣膺醉拳、八极拳、散打的优胜奖及个人道德奖,硕果累累。

  宋正祥自从学练“醉拳”起,为了找到“醉”的意境,逐步养成了每日喝些酒的习惯,他喝些酒,心里有感应,练起拳来,更能彰显“宋醉仙”出神入化,惟妙惟肖的韵味。醉拳的“功架造型”多为半倾半斜,似倒非倒,以倒取势。常在重心失势间变化动作,来防御对方,攻击对方。醉拳的“技击特点”是以醉形、醉态,迷惑对手,并在技击中要求“形醉意不醉,步醉心不醉”,手捷眼快,步法身变,刚柔相济,形神合一,意气相配,克敌制胜。醉拳的“实战战术”讲求虚守实发,逢击而避,乘隙而入,指东打西等。

  真是:我颠颠又倒倒好比浪涛,

  有万种委屈我付之一笑,

  我一波低一波高,

  摇摇晃晃不肯倒,

  酒里乾坤我知道,

  对情谊我肯弯腰,

  不喊冤也不求饶

  醉中仙好汉一条,

  莫怕醉醉过海阔天高,

  且狂且痴且醉在今朝。

  1984年,“全国埠际散手邀请大赛”在上海举行,宋正祥担任了该次散打比赛大会的裁判员。

  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冬日,鲁迅(原虹口)公园,一群儿童在嬉水,其中一童不慎落河,正在一旁练九节鞭的宋正祥听到呼救声,衣服也没有脱,毫不犹豫、迅速地跳入冰冷的河水,将其托起,救童上岸。他的见义勇为精神,得到了救助儿童的家长、公园园长及在场游客的大力赞扬,届时,公园园长对宋正祥进行嘉奖。

  宋正祥老师还教导弟子孙琪先生(曾以醉拳参与、得奖央视的“出彩中国人”、“中国舞蹈王”、“鲁豫有约”等知名节目,),“崇武尚德”是中华民族武术文化最具鲜明特色的精神体现,衍绵传承数千年而不衰,其传统生命力就是“武以德立”.。武术以“德”为基、以术为本,注重“武德”和加强“武德”的修养是习武之人应当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中华武术历来主张“练武强身、习武自卫”,自卫、强身即是练武的宗旨,亦是练武的“德操”,这是中华武术赖以传承和发扬光大的根本保证,是中华民族武术精神的道德品质。

  圣贤言;“文以观心,武以观德”,又曰;“未曾习艺先习礼,未曾习武先习德”。《左传》曰;“德,国家之基也”。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上至君王,下至百姓,各行各业无不以“德”立为兴国盛业百策之首。武术亦将“德”立为拳品纯正之基,使之成为“拳人合一”的武术灵魂,激励和鞭策习武者用优秀的品德和拳功报效国家,服务人民,造福社会,以道德准绳为武器,鞭挞武林中的不良风气和败类分子。只崇武不尚德,过去行不通,现在行不通,以后更行不通,百姓不欢迎,国家更不会允许。练武术,先正心,心不正,意不诚,练不了。

  2010年, 宋正祥先生被诊断得了癌症,医院判定他的存活率仅三个月。但是他是个心情乐观、开朗的人,抱着“人生,活一天,赚一天”的良好心态,加之有良好的武术功底,运用自学的针灸、推拿术,自我调节,至今已经恢复痊愈了。

  记得有一次,郝凤岭(笔者)去医院探望,在病床前没见到宋正祥先生,原来他在医院的草坪上,教习医生,护士们的武术站桩、呼吸法。整个寂静死沉、只有患者叹息声的大病房,被他幽默诙谐、欢声笑语的氛围感染,带来了无限的活力,带来了与病魔抗争、生存的徐徐动力,这就是他对生命高品位的认知、态度。医院也诚聘宋正祥先生义务为患者们讲述自己如何与病魔抗争、心态、养生的现身经验,赢得了大家的赞许!他是一朵身患“绝症”、在“人生终点站”凤凰涅槃的“奇葩”啊……

  宋正祥先生的身体恢复出院后,习练书法,提高自身的修为,并在力所能及的范畴内,福祉社会,为保一方平安,他自觉加入了志愿者队伍,维护社会治安。

  某日晚7时许,宋先生突然听到社区外有人大声呼叫“抢劫啊,抢劫啊……”,立即从小区冲到外面的马路上,当即就看到一辆摩托车开的飞快向他冲来,后面还跟着一个骑电动车的女孩,他想都没想就用身体挡住摩托车的去路并大叫“停车”! 摩托车手不但没有停下反而还在加速,他没有躲开,摩托车狠狠地撞在了宋正祥的身上,翻倒在一旁,犯罪嫌疑人当即想跑,他强忍了身体的剧烈疼痛,来个武术的“鲤鱼打挺”动作,起身一把将犯罪嫌疑人抓住,并在几个路人的协助下将犯罪嫌疑人制服,最后交给了赶来的民警。

  有一次,他骑摩托车行驶到上海的东北角时,看到一建筑民房工地的吊车接触电线,施工人员触电后被击倒,周围人员不知所措,他急忙丢下车子,不顾个人安危,随手捡起一根木棍,奋不顾身去撬触电的人,最终使触电人员脱离了生命危险,现在他们成了好朋友。

  上善若水,厚德载物。火一样的性格,水一样的外形的宋正祥先生对笔者滔滔不绝地谈起:通过回顾自己几十年的练武生涯,才发现真正武术人的性格——江湖,在人的心里,心有多大,江湖就有多大,也应还于武术界一片“净土”!

  江湖的称谓,最早是由庄子提出来的,出自《庄子·大宗师篇》,原句是‘泉涸,鱼双与予处处于陆,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庄子历来以寓言的形式阐述玄妙的真理,可谓寸字寸金。

  江湖不是小溪,也不是大海。之所以不是溪水,是因为溪水不能容纳更多,更有清澈见底、潺潺细水的感觉,人们多不忍心看到它的浑浊;,之所以又不是大海,是因为大海广阔汹涌,深不可测,只有望而却步、心生敬畏的感觉。江有溪之隽永绵长且有奔腾之势,还有泥沙混杂,险象生还的水境,湖有海的深沉,且有无穷的生命蕴涵其中。唯有“江湖”一词,才能真正表现武术人的处境,以及涵盖出一种特殊的中华国粹武术文化现象。若非习武之人,明眼便察。真正习武之人必须“养德”!相,气皆有心生。习武之人能察其气,观其性,便知此人是人或禽兽(无德而强壮之人)。

  深明“崇武尚德”大义,坚信把“功夫练上身”就是硬道理的宋正祥先生,在几十年习武的道路上,一心一意扑在习武、研武的忘我境界之中,用艰辛的付出与执着的追求,投身于弘扬国粹、传承中华国术民族文化的宏伟事业,不断地把“正能量”传递给世人,诠释、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争当一位“出彩”的武术人。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2019 京ICP备13008251号网站维护:中安观研究院互联网科技中心网站制作联系:010-5713080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520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