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官方网站!网址:www.cslai.org

您的位置:首页 > 功夫文化 > 功夫资讯

葛沽法鼓(图)

发布时间:2021-04-01 15:24:30 来源: 天津日报 作者:李丁丁

  法鼓溯其历史,源远流长。法鼓是禅林之法器,僧侣诵经礼仪之用。以鼓声喻传法之说,可谓诫众进善。法鼓琅以震响,众香馥以扬烟。法鼓何时流向民间,因年代久远,已无从考证。但天津葛沽法鼓传承确有渊源,葛沽民间花会伴随着葛沽几百年的历史沧桑走到今天,葛沽法鼓也是随着葛沽民间花会的沿革而得到传承。她早已深深植根在这块沃土上,以她强大的生命力和广泛的群众基础,繁衍生息,薪火相传。虽说法鼓不是葛沽独有,但从其数量,规模、演奏技法和传承生存状态,葛沽法鼓在各地罕见,她承载着民间民俗文化的深厚积淀和内涵。

  葛沽的文武法鼓

  葛沽法鼓始于明朝,纵观葛沽因渔盐、漕运的水陆中转而兴盛的发展史可知,葛沽兴盛于明朝,繁荣于清代。渔盐源于大海,养船户大都祀奉海神娘娘,在明代万历年间,已经有了宝辇和东茶棚凤辇。葛沽宝辇在接驾盛会期间,接出大驾巡游与民同乐,法鼓则做前场,引导辇驾而用。

  天津市内“八大家”均有法鼓,在葛沽商家胥氏、柴氏等大家族也都有法鼓,平时用于庆丰收,节日庆典,各大商贾开业庆典等盛事所用。但在春节期间宝辇花会接驾时作为各辇前的前场陪驾。花会活动期间,法鼓是辇的前场,意味着随时起到伴驾和随驾之用。所以平时辇在各自茶棚设摆,以供游人顶礼膜拜时,法鼓则在茶棚前演奏,鼓乐齐鸣,香烟缭绕,以烘托节日气氛,使人们心灵更加虔诚笃信。

  葛沽法鼓有文武之分,武法鼓以武术,舞蹈动作编排,由一人或多人表演,随着有节律的武法鼓曲谱,做各种套路和队形变换表演。时而柔缓轻盈,时而快速激烈,刚柔相济,大开大合。当年葛沽营房茶棚就是武法鼓。葛沽花会在历史上就是全民活动,规模庞大,游人众多。新中国成立前夕出于安全考虑,镇内“武法鼓”不再传授下一代年轻人,仅有极少数前辈,应大伙的邀请,简单表演一下,如:“二郎担山”“苏秦背剑”“张飞蹁马”“卧鱼”等。总会博得观众阵阵喝彩,现属挖掘项目。

  文法鼓以演奏曲牌为主,一直沿用老一辈传承方式,言传身教,演奏开始后由“头钹”“头铙”为主导即兴开曲谱,演奏时随机而定,随意性相当强。演奏人员少则几人,多则十几人或更多。这就需要演奏人员对四十几个曲牌烂熟于心,灵活运用,而且精神必须高度集中,因为有些曲牌变化多端,稍一疏忽则容易造成演奏失败。

  民间法鼓不是葛沽独有,但却不同于其他地区。以演奏曲牌为主,激昂奔放的曲牌居多。如狮子滚绣球、喜报三元、连珠炮、八仙过海等,演奏使人愉悦。又如节节高、九狮图、五凤楼等,也使人激昂奔放,热情向上。

  演奏乐器为我国民族打击乐器,钹,铙,鼓,领子,镲歌。还有与其相关的配置道具,如座图、灯图、门旗大旗等。加之演奏和谐,充分体现了葛沽的民间特色,成为我国民间鼓乐的奇葩。

  葛沽法鼓的表演内容与表演形式,一直依靠传统的言传身教传承,从而在民俗文化中体现了这一民间艺术形式的观赏性和艺术价值。对法鼓艺术风格和生存状况研究,将会推动地区社会文化、民俗文化及民间艺术生态与相关领域社会课题研究,能够进一步保护民俗文化,更好的服务于百姓文化生活。

  出会时法鼓的表演

  法鼓演奏共有五种乐器,其演奏特点全靠鼓、钹、铙领奏,领子、镲歌以板眼打节拍,完成全部演奏。

  各茶棚法鼓均有座图,其呈长方形立幡,用白色或杏黄色缎子做面,环周镶青色绒边,贴绣云字图,沿边缀络子穗,横额写“**茶棚”,竖款写“*音法鼓”,字体均用青色绒布缝于立幡上。夜晚将座图换为灯图,其呈三角形支架,上置角质灯泡,并烫有本茶棚名称。旧时演奏人员身着兰布大褂,上套青色马褂,头戴毛疙瘩帽头,天冷时外置恭喜帽,近年把帽头改为礼帽,胸前怀表链子外露,演奏人员大多为文人雅士。

  辇巡游时,法鼓和仪仗执事在前开路,只许领子、镲歌(小镲),边走边演奏常行点,抬辇者脚步正好踩点而行。钹铙演员怀抱各自乐器随鼓而行。当辇行进表演或落座时,领子、镲歌又分立法鼓四角,钹铙列队相向,站立或坐在长凳上,继续演奏曲牌,不冷场。

  葛沽座乐会有八辇二亭及天一灯棚(现又增加二亭),共有法鼓八面。东茶棚称其为清音法鼓、东中街茶棚称其为驾前法鼓、北茶棚称其为五音法鼓,营房茶棚称其为驾前法鼓,西茶棚称其为五音法鼓,阁前茶棚称其为京音法鼓,香斗茶棚称其为雅音法鼓,天一灯棚称其为海音法鼓。改革开放后,葛沽民间花会复兴,个别茶棚法鼓名称略有改动。宝辇为两面大筛锣开道,而后有昇平民乐(笙、管、笛、箫,奏乐队)演奏伴驾。

  葛沽法鼓演奏歌子(曲牌)现挖掘有五十余首。其中“十三钹”用于每次演奏开始,另外还有过渡歌子“常行点”、“来会收点”和“摇七点”。

  葛沽法鼓艺术的传承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老百姓业余文化生活更需丰富多彩。本着民俗文化服务于大众的精神,葛沽镇大力弘扬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使古老的葛沽民俗文化焕发青春。源于庙宇文化的葛沽法鼓,在葛沽地区历经几百年的传承,其自身承载着本地区民俗文化、漕运文化、渔盐业文化和民间信仰习俗,崇尚礼仪文化的发展演变史。

  2007年8月,由镇政府出资,由镇花会协会副会长段如何、张贺年(已故)牵头,王玉华任主教,魏树发、王少洪协助,在全镇范围内招收学员,凡是爱好者无论年龄大小,均可参加培训。培养出年龄最大70岁、最小16岁一批学员。

  在镇文体部门积极协助下,花会协会将法鼓艺术作为民俗文化的一部分,推向校园,薪火相传。

  《葛沽宝辇会系列文稿》编委会供稿 蔡畅达 摄影

  作者:[责任编辑:李丁丁]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2019 京ICP备13008251号网站维护:中安观研究院互联网科技中心网站制作联系:010-5713080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520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