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官方网站!网址:www.cslai.org

您的位置:首页 > 功夫文化 > 功夫资讯

咏春拳入选国家级非遗项目名录 佛山加快建设“世界功夫之城”

发布时间:2021-06-25 10:29:46 来源: 诚信中国网 作者:黄心豪 邹红

 

    国务院日前公布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佛山咏春拳正式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广东省佛山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近日召开咏春拳(佛山咏春拳)成功申报国家级非遗项目座谈会。

  记者从会上获悉,佛山咏春拳的成功入选让佛山国家级非遗项目增加至15个。佛山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局长陈新文表示,佛山要强化咏春拳谱的标准化建设,将咏春拳打造成佛山武术拳种的领头羊,让咏春链接世界,让佛山成为咏春拳的圣地。要以此为契机加快推动佛山武术拳种发展,促进佛山世界功夫之城建设。

历史:多年耕耘终获全票通过

  咏春拳在佛山有着悠久的历史底蕴,群众基础雄厚。咏春拳名家、一代武术宗师叶问就是佛山人。佛山市拥有多个咏春拳专题纪念馆。叶问堂位于佛山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祖庙内,面积800多平方米,由两大核心、八个单元组成,是国内首个展示叶问支系咏春拳展览馆;叶问纪念馆,位于南海区狮山镇罗村联星村,占地800平方米,有叶氏宗祠、叶问故居和广场等系列配套设施;顺德马东村陈华顺纪念馆和陈氏大宗祠等,均有佛山咏春拳相关名师名人史迹展陈。

  目前,佛山现有咏春拳馆200多家,合计共19000多平方米的场所;咏春拳市级非遗传承基地4个,主要开展咏春拳传承传播活动。

  佛山在推动咏春申请国家级非遗上下了不少功夫。从2011年咏春拳成功入选广东省非物质遗产后至今,佛山连续举办了多届世界咏春拳大赛,吸引了全世界各地咏春选手参赛。

  佛山非遗中心副主任张雪莲介绍,佛山咏春拳申请国家级非遗历经千辛万苦,此次申报在国家层面专家评审中,佛山咏春拳得到了与会专家的一致认可,全票通过,这也让佛山咏春拳成为极少数全票通过的武术项目之一。

献策:将咏春拳纳入统一管理

  “举办咏春赛事推广功夫拳法”“开展青少年培训计划,推动咏春进校园”……当日座谈会上,咏春拳传承人、佛山咏春拳届代表等竞相发言,就如何擦亮“咏春文化”谈了各自观点。佛山市咏春拳代表性传承人、佛山市咏春协会会长郭伟湛表示,目前200多家佛山咏春拳馆有一半没在协会注册,为了咏春拳能更规范发展,希望能将佛山各区咏春拳馆纳入佛山市咏春协会统一管理。同时,也希望能确立市咏春协会作为咏春拳宣传、保护、发展的执行单位。

  咏春文化传承是其中重要一环。同为佛山市咏春拳代表性传承人的梁湛声表示,佛山要开始培养一批咏春拳的后备人才,也要开展青少年培训计划来推广普及咏春拳。

  为配合佛山市建设“世界功夫之城”,佛山科技学院将咏春拳列为大学体育必修课,还开展了咏春拳口述历史研究。专家代表、佛山科技学院人文与教育学院院长刘永峰认为,随着经济社会深刻变革、对外开放日益扩大、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快速发展,佛山咏春拳保护理念有待深化,并提出了编制《国家级非遗佛山咏春拳五年保护规划(2021-2025年)》、打造咏春拳标准化传承体系等建议。

规划:让佛山成咏春拳圣地

  入选为国家级非遗后,佛山咏春拳该如何发展?佛山如何借此契机来推动佛山武术的发展?陈新文表示,要以此次申遗成功为契机,把咏春拳打造成佛山武术拳种的领头羊。陈新文表示,强化咏春拳谱的标准化建设,让咏春链接世界,让佛山成为咏春拳的圣地。“佛山咏春拳成为国家级非遗不是终点而是起点,要以此为契机加快推动佛山武术拳种发展,促进佛山世界功夫之城建设。”

  在咏春拳的普及过程中,陈新文表示,要建立一套咏春在武术六进中的传承谱系体系,佛山咏春拳的基础很好,在武术六进中可以作为一个主要的基础拳种。“要按照教育部门的教育方针和教育规律去推进,要让孩子有兴趣去学,不能强迫。”陈新文表示,要让孩子产生兴趣,咏春拳要讲好自己的故事、增强自身的吸引力。他建议,佛山武术界能否将公园也纳入传承基地,通过每天在公园练习吸引更多人参与从而形成广场“武”,让佛山武术之城可见、可感、可享。未来佛山将建咏春博物馆,并推进咏春拳产业化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佛山将以咏春拳入选国家级非遗为契机,加快推动佛山武术拳种的发展,促进佛山世界功夫之城的建设。“推动武馆规范化建设,首先进行备案登记,再进行分级管理,最后扶强扶大。”陈新文表示,武术的普及发展科技的作用不能忽视,佛山武术要加强数字化发展,让科技在非遗传承和保护中发挥重要作用。不仅如此,佛山还将加强人才培养和评价,武术段位制、体育指导员的定级及武术荣誉体系的建设也不容忽视,加强武术文化的研究和挖掘。(转自6月23日《中国体育报》05版)

责任编辑:刘娜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2019 京ICP备13008251号网站维护:中安观研究院互联网科技中心网站制作联系:010-5713080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520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