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官方网站!网址:www.cslai.org

您的位置:首页 > 诗酒文化 > 故事

酒的审美如何建立?一家酒企的常识再造故事

时间:2025-08-08 来源: 凤凰新闻 作者:星辰

  一杯美酒,足可开心扉。

  还记得2016年5月的一个夜晚,上海黄浦江畔,我和著名表演艺术家、最传神的关公扮演者陆树铭把酒畅谈的场景。

  面对我这个陌生的记者,他起初并不完全敞开,但酒的介入,让我们有了越来越多的共同话题。千般感慨袭上心头,他的话语便越来越具有诗意与情怀。

  心扉开处,真诚随之。

  酒至酣处,他应邀站起,中气十足地演唱了自己作词作曲的《一壶老酒》。深情又壮阔,豪迈又苍凉。

  陆老师歌里唱的是“老酒”,实则是人生。用“老酒”来譬喻光阴对亲情的深化和醇化,何其精当。

  “白驹过隙”,“人生无再少”,“可怜白发生”,“逝者如斯夫”……常识意义上的光阴,是无法挽回的消逝,难以弥补的遗憾。但时间不可避免的流逝,也是一种积累。积累了人生的丰润度和厚重感。恰如老瓷器的珠光,唯有时间能够成就,人力无法作伪。

  酒与人,很相似。

  酒也是有生命过程的,我们品饮的每一杯好酒,都像活的生命体,内部一刻不停地进行着积累与变化。时间,赋予它更深沉的价值。

  饮酒有门槛,品酒则更难。因此,更深沉的价值,往往缺乏更广泛的共鸣。说到酒的好与坏,人们总是人云亦云。

  我们需要依靠自己,和相信自己。

  国台酒在2025年开启的全民品鉴活动,试图做到的,就是让每一个喜欢饮酒的人,在面对何为美酒这一设问时,依靠自己,相信自己。

  没有那么神秘

  作为前提,我们首先需要搞清楚一个问题:人们为什么需要酒?

  因为人是精神的动物。唯有人类具有丰富的精神活动,因此我们创造了道德系统,创造了后天的文化和秩序。

  其它动物只需要食物来维持生存,而人,还需要精神结构的支持才能活得好。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价值感——人们需要外界的肯定,也需要自我肯定。如若外界的肯定很少,自我肯定就必须很坚强,否则很难承受生命之重。

  大多数人都无法获得外界足够的肯定,这是人类最大的困境。因此,马克思主义肯定劳动者,才显得难能可贵。在人类历史的过去,多数人都是被忽视,被贬低的。被贬低的人们,心理上容易自我降格,像动物一样活着。

  而酒,让人自我肯定。

  它的激发作用,让人意识到自己不只是动物,而是有精神能力的人。酒会中和许多外界带来的价值空虚、精神堰塞,让人回归,让人释放,让人坚强。

  于是,当我们再回头看古代埃及、希腊、罗马人的历史,就会理解,为什么身为奴隶的人们,配给的食物中也会包含一些酒类。有时底层劳动者获得的劳动报酬,就是酒。因为人作为精神的动物这一特性,必须被支持,不管他沦于何种艰难处境。否则他就会崩溃,会发疯。

  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再来看待本杰明•富兰克林那句关于酒的名言,就会拥有更加丰富的理解:“人天生就是要饮酒的,酒的存在表明上帝爱人,而且愿意看到人类幸福。”

  他甚至从生理结构出发,创造了一通“歪理”来论证自己的观点。他认为人的身体结构就是造物主为了优雅地饮酒而专门设计的。人类肘关节的位置恰到好处,让我们能够端起酒杯,正好送到嘴唇上来。假如肘关节往手腕位置移动一点,酒杯就够不到嘴唇,而假如肘关节往肩部位置移动一点,酒杯又会送到耳朵后面去。

  很有趣,但其实没有那么神秘。人类需要酒,从心理学出发来认知,就是人们需要寻求自我价值,从外界求而不得,就需要酒来自我确认生而为人这一事实。

  饮酒,无论对于任何阶层的人而言,都是一种自我关怀。

  当我们来到一个物质充裕的时代,人对酒的需要,就转化为一种升级形态——对美酒的需求。

  建立对酒的审美

  现代社会有能力提供足够的酒。

  粮食丰富,产能充足,运输业发达,市场无远弗届。因此在过去短短30年左右的时间里,中国的普通人都能接触到琳琅满目的酒类产品。哪怕是产能总量最少的酱香型白酒,也已经触手可及。

  琳琅满目,也意味着良莠不齐。

  20年记者生涯,我见过很多内心丰满、灵魂有趣的人们,他们中的相当一部分,都与酒有着不解之缘。但同时我也发现,那些与酒为友的人们中,多数人其实并不真正具备对酒之好坏的品鉴能力。

  有时候是因为“无所谓”,喜欢就行,习惯就好,这是值得尊重的。而多数情况下,他们并非无所谓,而是陷入了外在环境所制造的混乱话语之中,被带偏了,从追求美酒的初心上看,也就意味着被限制了。

  人们听从那些饮酒年月更长、更具经验的人的意见,以他们的意见代替自己的意见,潜移默化地走进一种早已设定的评价话语之中。而一些不那么好的酒,有更强烈的动机制造出各种混淆视听的语言话术,来扰乱社会大众的独立判断。加上不同风味的酒数以千计,因杂而乱,一般消费者很容易走进一个盲从的怪圈。

  比如在当下,有很多消费者对好酒的认知,都是由短视频塑造的,停留于“纯粮酿造”“大曲坤沙”“不添加香精”这些底线要求上,很难从中走出来。这样的审美层次,其实是客观存在的、令人沮丧又难以破除的对美酒的不尊重。

  在人云亦云中,追求美好生活的努力被局部消解了。那些孜孜以求生产好酒的企业,也因此难以得到正向的激励。

  不在乎审美,酒就只是谋醉的工具;建立对酒的审美后,酒就是一种庄重的美好。

  民以食为天,中国人所有庄重的礼仪都与饮食相关。鼎,是上古的国之重器,最高的权力象征,其实那就是煮肉用的锅;祭祖,几千年来传承至今,其实就是请祖先吃饭,“吃点好的”。

  礼仪的灵魂是酒。酒气向上,酒液向下,通达天地、鬼神。酹酒和烧香,异曲同工,既是邀请,也是共享。

  传统文化并非神秘主义,我们这个民族从根本上并不相信鬼神真实存在。鬼神,其实是为了开阔人的精神世界而心照不宣地允许存在的审美元素,是我们在物质生活之外架设的一种精神框架。它们的价值正在于帮助人们达致一种精神结构上的自洽状态,让人之为人,得到慰藉,得到确认,由此而超越娑婆世界的庸常。

  为了超越性的体验,就需要建立对酒的审美。

  全民品鉴

  2025年3月15日开始,国台酒展开了一场盛大的全民品鉴活动,目的便在于尽己所能帮助人们建立对酒的审美力。

  数月,“第四届国台真实年份数智国标酒全国盲品挑战赛”,风靡全国数十座城市,数千人参与。

  盲品,在酒行业里并不是新鲜事。许多酒企会拿出自己的酒,和更有知名度的酒放在一起,让行业内专家品评,面向经销商和消费者举办的类似品评活动也比比皆是。

  不过,过往发生的许多盲品行为,目的在于与他人对比,试图证明自己并不落后;或者干脆找一个大众心目中更高的标杆,来证明自身对其风味的模仿达到了相当的相似度。一方面,本身心理上就在示弱,而另一方面,品评的目的也在于更直接地营销。

  国台的盲品活动,大异其趣。

  一方面,国台只和自己对比。

  2017年,国台把酒的酿造年份标注在瓶身上,上市发布了“国台真实年份数智国标酒”。每一瓶国台真实年份数智国标酒,从投粮酿造到出厂,需要经历一年精酿、三年陶藏,再加勾调后的一年的涵养,上市时就已经是满五年。因此,2017年上市的酒就是2012年酿造的酒,而今年上市销售的则是2020年所酿造。

  盲品时,2012年至2020年酿造,9个不同酿造年份的国台真实年份数智国标酒一字排开,随机编号,邀请消费者共鉴。在同一品牌单品范围内,品评纵向年份差异,开业内先河。

  国台真实年份数智国标酒,同一酿造年份的酒品质非常一致,相邻年份之间也只有岁月酝酿出的微小差异。这一点,稍知酱酒酿造之复杂性、过程控制之艰难的人们,都会知道其含金量。敢于这样做,意味着国台的品质极为稳定,生产火候掌控得精细入微,因而自信。

  另一方面,国台盲品所用的酒,都是真实年份酒。

  中国文化讲究齐整,凡事要凑五、凑十,但人们会发现,纵向品评的国台真实年份数智国标酒只有9个年份。国台很诚实地承认,它的确只有9个真实年份的国标酒,要到明年才能凑齐10个。这一细节,意义非凡。

  酒的年份,几乎被市场玩成了玄学,消费者难辨真伪。国台首创了对这一最令消费者迷茫和诟病的现象的破解之道——2017年开始,在瓶身上注明真实酿造年份,企业制定内控规则,制度性保障每一瓶酒的年份真实性。

  这两个因素的加持,使得国台的盲品活动真正独树一帜。

  人们首先撇除了对品质未知的疑虑,在基本共识基础上进行品鉴,安然而纯粹。

  整个过程,就像从一批千挑万选的高素质的特种兵里,观察他们细微的性格差别。这样的品鉴,因其基底上的一致性,就可以形成真实、确定的审美认知。这不是在开盲盒,也不是在鉴别优劣,而是在体验与享受,看看时间会改变什么,如何一步一步让美酒焕发起珠光宝气。人们只需要相信自己的直觉即可,即便是一个“小白”,也能从中细细感受酱酒之美。

  《史记》写吕不韦,有一个“一字千金”的故事。“以为备天地万物古今之事,号曰《吕氏春秋》。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

  国台做的是同一件事,即“硬核自信”。

  自信从何而来?

  智能酿造

  国台,始于1999年,是茅台镇的第二大酿酒企业,酿造的是纯正酱香。

  它依然坚守着传统的“12987”酿酒周期的流程:酿造过程历时一年,期间经历两次投粮,九次蒸煮,八次发酵,七次取酒。

  但这一工艺规范其实很笼统,在那些复杂繁琐的流程中,每一个细节的掌控都至关重要,稍有差池,酒的质量就会受影响。气候环境总会有波动,这又是额外的变量,需要综合把握。

  把握到位,仰赖的是酿酒师的经验积累。经验,一方面意味着人人不同,另一方面又意味着传承困难。所以,白酒的酿造,尤其是其中最复杂的酱香酒的酿造,一直以来都难以避免走入神秘化的迷途。

  长期以来,人们都用工匠精神来解释高质量酱酒的决定因素。而我们知道,工匠精神,以及它的师带徒传承方式,其实都是古代行会制度的产物,行会本身就有神秘化自身的倾向。

  事实上,这种古典的精神和它的传承方式,主要意味着知识的积累没有构建起科学严谨的架构,无法标准化传授,知识容易丢页和失真。

  科技的飞速发展,为过去许多仰赖经验进行积累和传承的知识领域,提供了标准化的条件。酱酒便是其中之一,科技的介入,自动化和智能化的应用,让工艺具备了超常进化的可能性。

  说白了就是,一直被舆论神化的工匠精神,其实也可以模仿替代。

  如今在国台的酿造车间,你会看到和新锐的科技制造企业类似的惊人场景。小米的黑灯工厂、特斯拉超级工厂,竟然与酱酒酿造车间在基本的科技信仰和效率精神上实现了高度一致。

  人们熟悉的一整套酱酒酿造的叙事,正在被重构。

  高粱的蒸煮方法,不再依赖“七分熟、八分熟、柔熟”这种经验性的描述,而是通过科研攻关,采用了数字化解析蒸粮程度的糊化度指标评价方法,建立了一个数字模型,把经验中的最佳程度转化为精准的科学控制。

  糟醅堆积的温度控制,不再以来酒师把手插进堆子里去主观感受,而是使用生物传感仪,确切地厘定了各种物质的含量。

  生产出来的酒好不好,也不再单纯以来品酒师的感官判断,而是运用指纹图谱技术,实现客观和可量化的标准对照,以感官加科学两道关卡,给酒质上了双保险,确保每一瓶酒的质量都恒定一致。

  这就是国台人所说的“瓶瓶如一”,“从一瓶到亿瓶,都是同样的高水准”。用消费者的话语来说,就是确保绝对不会“踩坑”。

  科技的应用钻进了每一个细微的工艺环节。国台把传统的酿酒规范,细化为30道工序、274个环节、1508项严苛指标。

  它已经构建起一个复杂而又协调的运转生态,超越了人们对酱酒生产的想象。这种超越可以概括为:酿酒不是文科,而是工科。

  一个笃定的事实是,无论在任何行业,科技的深入应用,都有利于形成快速有效的反馈机制,让从繁重劳动中解放出来的人们,能够更快、更集中地感知质量提升的方向,从而做出高效准确的决策。从这个意义上说,国台的“瓶瓶如一”,是在整体酒质持续快速提升中,动态的一致性。

  一旦标准化,事情就不再神秘,透明,带来了放心。

  正因如此,国台真实年份数智国标酒,可以闭眼品,也可以“闭眼入”。它用最真诚的方法塑造一种信任,在消费者群体中撬动起一种具有确定性的酱酒审美形态。

  今年11月19日,第四届国台真实年份数智国标酒全国盲品挑战赛决赛将如期而至,那将是一场最具享受感的人生赴约。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2019 京ICP备13008251号 网站维护:中安观研究院互联网科技中心 网站制作联系:010-5713080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520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