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濮阳:召开《贺敬之诗文艺术摭论》出版座谈会
清风除落叶,丝雨净灰尘。
2020年8月16日,于绵绵的秋风秋雨中,韩彦军《贺敬之诗文艺术摭论》出版座谈会在濮阳市农业农村局成功召开。李骞、李众云、郭正芳、靳凤岳、邓俊方、李文峰、陈克强、张玉杰、周进鹏、施民法、刘进相、李涛等专家学者出席,王宝大、丁正梁、王学忠、唐德亮、蔡诗华、邱正印、陆诗秦等省内外专家学者发来书面发言或贺信。
《贺敬之诗文艺术摭论》由公安部群众出版社出版发行,共151千字,是诗人韩彦军自2007年年底以来研究我国社会主义文艺大家贺敬之及其作品的成果集结。该书从“人品·诗品·文品”、“自由诗·成就·技法”、“新古体诗·倡导·成就”、“戏剧·成就·特色”、“文学理论·丰富·拓展”五个视角,对贺敬之的文学创作进行了独具一格的解读。出版社认为这“是一部十分难得的诗文艺术研究和鉴赏力作,对于推动新时代文学艺术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历史借鉴价值和现实引领意义。”
座谈会由濮阳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濮阳市作家协会承办,濮阳市作家协会副主席靳凤岳主持。与会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展开,进行了深入交流,并宣读了外地专家学者的书面发言与贺信。
座谈会指出,贺敬之是我国社会主义文艺大家,自从走上创作道路以来,在各个时期都有名篇佳作问世。革命战争时期,执笔创作歌剧《白毛女》,一曲“北风吹”不仅唱遍长城内外、大江南北,而且唱响全世界,鼓舞人类反抗黑暗、追求光明,已成为世界革命文艺经典。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先后创作了《放声歌唱》《雷锋之歌》《西去列车的窗口》等脍炙人口的政治抒情诗杰作,有力地鼓舞了中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精神,意义极其深远。新时期以来,他担任我国文艺战线的领导者,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不仅写下了许多文艺理论文章,而且还“慷慨赋新章”,创作了大量文质俱佳的新古体诗;不仅响亮地传达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清正声音,而且拓展了社会主义文艺的艺术空间,给人深刻启迪。正因为如此,贺敬之研究是中国当代文艺研究的重要领域。2020年以来,有关研究成果相继出版,引发研究界、创作界关注,令人欣喜。韩彦军的《贺敬之诗文艺术摭论》就是贺敬之研究的新成果之一。座谈这本书,既是向贺敬之等老一辈革命文艺家学习、致敬,也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努力推动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的有益之举,因而十分有意义。
濮阳市文联组联部主任李众云认为,贺敬之的“诗文艺术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不可磨灭的成就和价值,尤其是他坚守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创作了一系列脍炙人口的杰作,至今仍闪烁着社会主义文艺的光辉,让我们受益匪浅,并将鼓励和激励我们的后代。”作者“高度评论红色作家贺敬之,倡导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是一件端正文风、开拓未来的好事、大事、有意义的事。”该书的出版发行,标志着“濮阳市文学评论队伍走向了全省、乃至全国。”
濮阳市作家协会董事局主席、濮阳市作家协会常务副主席兼秘书长李骞指出,“在疫情引起世界大变革的氛围中,文学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影响。”在这种背景下,该书的出版发行“有着很强的的现实意义。”李骞以“作家信仰和文学的属性”为题,畅谈了自己的观点。李骞强调,“作家信仰是一个立场问题。信仰正确与否,与作家的人品、诗品、文品相联系。”他认为作者从多角度多层次诠释了贺敬之坚不可摧的政治信仰,能把“‘人品·诗品·文品’立体式联结在一起,彰显贺敬之人生信仰的走向、政治信仰的坚定、文学信仰的朴实、人文信仰的闪耀,恐怕为数不多。”李骞指出,“文学的属性是一个原则问题。时代性和人民性,贺敬之的诗文属性在这方面是典范。”作者“开创了贺敬之诗文研究的新领域”,深刻“揭示了贺敬之诗文艺术的时代性和人民性”,“为人民大众而创作的文学初衷。”生活的真实实践是贺敬之创作的源泉,正是这个源泉充分体现了其作品的时代性。李骞强调,“文学评论正名,是一个根本问题。贺敬之运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武器,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文艺理论体系。”作者对贺敬之的诗文以及文论进行阐述,真正践行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系列重要讲话的精神。
本书序言作者、哈尔滨师范大学教授王宝大以该书的成功书写为例,揭示了作者“何以跨入巍峨的学术殿堂”的密码。王宝大指出,作为一名基层文学爱好者,在研究贺敬之之初,就面临着巨大风险与严峻挑战:一是作者自身与贺敬之的重量级别不成比例;二是贺敬之是一棵参天大树,根深叶茂、风雨无畏;三是按照惯例,对重量级人物进行全方位研究,通常由专门机构专门人员进行,往往作为专项科研选题。那么,作者是如何破解这些困难的呢?王宝大给出了答案,认为作者有着强烈的文化信仰作为根脉,以“经典阅读”的深入功夫而获取滋养,在刻苦的“人文追求”中将学术研究与打造自己的“人性面貌”有机结合起来。在具体实践中,战略上运用“希绪佛斯思想”,战术上采用“积腋成裘”的连缀方式,积少成多,积沙成塔。最后,终于攀登上了令人神往的学术殿堂,提供了一个令人效仿的样板。
新古体诗资深研究者、《贺敬之新古体诗选释》作者、大连海洋大学名誉教授丁正梁指出,作者“作为一名文学爱好者,能写出一部理论专著来,真是一个奇迹。一些方面论述之深刻新颖,出乎我的意料。应该说写得很有水平、很有特色。”丁正梁认为,作者对贺敬之的新古体诗“侧重于微观研究”,“深入细致,体现了对贺敬之新古体诗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作者的“理论研究有创作实践做坚实的基础”,“实践出真知”,这是作者“理论研究所以能够深入、创新的根本原因所在。”
《诗国》主编王学忠读后感到“十分震惊”,认为这“是一部沉甸甸的理论大书,这是文艺理论专家才能胜任的工作”,而作者“却是来自民间的一名群众作者。”王学忠指出,“贺敬之的文学作品,在我们这个时代所产生的影响不仅仅是在文艺界,同时也在民间。他的作品写的是人民的所思所想,写在了人民心上,因此,人民便怀着感恩的心记住了他!当下那些脱离生活,背离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的所谓文学,往往昙花一现行之不远。”认为作者走的是一条通向成功的宽阔的道路,是文学创作的正道。
广东作协诗歌委员会副主任唐德亮认为该书“是一部很有价值的文学研究专著,是贺敬之作品研究的可喜新成果。这部著作,对中国现当代大诗人、大文艺家、文艺理论家贺敬之的经典革命诗歌、秧歌剧及文艺理论进行了深入研究分析,鉴赏评析细致,有不少新发现、新见解,既有理论性,又有可读性,在贺敬之研究系列著作中,有其独特价值。”
“战士诗人”、“蔡氏四诗人”之一的蔡诗华则用古风诗作表达自己的心情:“横空岀世尽妙评,昔日战友越凡行。见仁见智大泰斗,可圈可点小心情。延河水甜润日月,京都梦美晓黎明。放声歌唱活雷锋,白毛女醉新征程。”
濮阳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党支部书记郭正芳从时代惊人醒、笔端谱精神、人生聚焦点三个方面谈了自己对贺敬之人生、作品的独特见解。郭正芳指出,一种事物的真正价值,不仅仅在于现在存在着多少,还应该看到它对于后代产生多少质性熏陶。我们应该努力将事物的价值写出来,承载着历史内涵,紧扣时代主题,变为让人记住的语言,流传下去。
濮阳市作协副主席靳凤岳认为该书谋篇宏阔、布局谨严,作者具有较深厚的传统诗词功底。对贺敬之新古体诗的技巧分类别具匠心,总结专业、巧妙而富有诗意,如:“‘叠字’生辉——西施浣纱美”,“‘字配’对仗——昭君伴霞归”,“‘同位’互望——貂蝉羞明月”,“‘回文回词’——玉环舞芳菲”,“字配‘反组’——屈平离骚在”,“‘谐音’多变——镜鉴杜甫怀”,“‘镶嵌’事物——鉴出苏轼意”,“‘极限求极’——伯仲李白才”,等等。连缀起来,就是一首美诗。既感悟作者对贺敬之的崇敬之心、钦佩之情,又充分展示了写作技巧的把握深度。
贺敬之研究者邱正印指出,贺敬之是享誉国内外的著名文艺家,其文艺作品广为传颂。该书全面详实,涉及到贺敬之早期直至近年的诗歌、剧作、散文等;对贺敬之诗文艺术特点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解构分析,启迪读者进一步感悟和学习“大家诗力”,具有一定的深度和高度——结合对贺敬之文艺理论的研探和对其80余年革命生涯的展述,使读者从更广阔的视角认识贺敬之的诗文艺术。
濮阳市文学评论学会执行会长李文峰指出,作者甘愿坐冷板凳,用了十年功夫深入研究,真正读懂了贺敬之,探求到了贺敬之诗文的精髓,所以才写出这样别具一格的评论力作来。李文峰认为,作者的评论“系统全面”又“浅显明了”,“剖析专业”又“用词准确”,真正把贺敬之的人品、文品和艺术成就明明白白地展现在了读者面前,值得大家借鉴。
濮阳市作家协会原副主席陆诗秦结合作者经历进行了阐述,认为该书表达了作者坚定的初心信念、抒发了军人的革命情怀、阐述了独特的审美观点、彰显了较高的艺术造诣。强调作者“认认真真地审视思考贺敬之诗文艺术,其所悟所获所成,必然是文学评论中值得肯定的成果之一。”“是真正学贺诗、钻贺诗、懂贺诗,真切发扬光大贺诗文风成果的践行之举。”他认为作者“从外至内、从形至神,全方位汲取贺敬之诗文艺术精华的研究态度”难能可贵,“故而发掘到了一笔弥足珍贵的文学财富。”
濮阳市文学评论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陈克强认为,作者以严谨的态度,由情入手,依理归结,评析全面而又客观。彰显着深厚的人文情怀、强烈的时代精神和鲜明的政治导向。融入了作者对贺敬之及其作品的崇敬之情,景仰的维度依托着理性的分析,不落俗套,张弛有度。作者“文学理论•丰富•拓展”部分中的引论,正是对文学政治导向的推崇,也是对文学评论政治导向性的坚守和革新。其旗帜的呼吁、洋溢的热情,引发着人思想的共鸣。
经开区宣传部副部长施民法从“书”“人”“书人合一”三个方面谈了自己的见解。认为作者“是一位能静心、有韧劲、事善成的创作者。”指出“在阅读本书过程中,不难发现作者研读贺敬之的心境是敬畏的,思想是自觉主动的,行动是持之以恒的。”“作者在读通、读懂、读能、读乐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对贺敬之系列作品研究的集结性认识”,所以才有了这部作品。本书“谈认识、谈理解,理智聪颖而不失几分智慧”,体现了“心书相谐、人书合一”。
中国微型诗社副社长张玉杰指出,该书“是濮阳市文学评论学会成立以来第一个有价值的成果”,“全书系统论述了诗人贺敬之作品中的精神内涵和时代精髓”,“贺敬之崇高的家国情怀、崇信的时代心声、崇文为民的风范,永远值得广大文学创作者学习。”张玉杰强调,“对文学艺术创作而言,一个不能违背且久经验证的真知,就是文学创作不能脱离人民和时代,这样的作家和诗人才能被当代与后代传记。”
濮阳市史志专家周进鹏谈到,该书的出版自己有“三个没想到”:一是没想到作者研究的对象竟是文化大家贺敬之;二是没想到作为三农基层工作者,在资料文献资源等都相对缺乏的情况下,屡有成果产生;三是没想到书出版后能得到众多专家肯定。周进鹏随后又谈到自己有“三个想到”:一是作者具有诗家情怀;二是勤奋钻研;三是执着。周进鹏指出,“贺敬之是中国诗坛高峰,唯有信其道、学其神、研其法,持之以恒,心神笃定,身体笃行,反复悟道,披沙拣金,久久为功,方可攀山抵峰,收获诗金。”周进鹏认为作者做到了。
韩彦军对大家的肯定表示感谢。他化用贺敬之诗句“清江一滴是我身”“赤心赤旗赤县民”,以“追求清江水,永做赤县民”为题致答谢辞。他强调,贺敬之“是在毛泽东思想哺育下成长起来的革命文艺家”,是他“从小就崇拜的文艺巨匠”。他认为,自己从贺敬之那里触摸到了崇高的做人境界、坚定的理想信念、谦逊的处世品格、高超的艺术技巧和“心瘁尽牵国盛衰”的忧患意识、“马鸣自跨鞍”的奋斗精神、“艺术为人民,永葆真善美”的真挚情怀。他表示,要把贺敬之及其作品研究作为终身课题之一,坚定“清江水”“赤县民”的信念,努力“把大写的‘人’字写向那万里长空”;坚信“地心深与人心同”,始终坚持“与人民同心,与时代同步”,“入下层”“探真美”,“挥毫顶天写真诗”,努力“酿出诗中茅台来”。
责任编辑:冯牧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