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浴血荣光》 从苦难走向辉煌 用浴血成就荣光
电视剧《浴血荣光》剧照
近日,电视剧《浴血荣光》于央视综合频道收官。该剧截取1927年“八一”南昌起义到1935年遵义会议的历史史实,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笔触,深刻阐释了中国共产党在建党和建军之初筚路蓝缕、浴血奋战,开拓中国革命道路的光辉历程。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要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中国工农红军为什么要提出“支部建在连上”等治军方略?红旗到底能够打多久?历史为什么会选择毛泽东作为中国革命的掌舵人?这些问题在剧中得到充分论证和有力回答。剧作开篇,毛泽东用大段演讲声讨蒋介石及国民党反动派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中的累累罪行,深刻剖析时局、政局并提出共产党人的革命主张。剧中在武装起义前夕,朱德在面对官兵时慷慨陈词:“我们要让苦难深重的中国人看到活下去的希望”,这令人热血沸腾的战前动员,让“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革命豪情得以具象化,揭示了中国共产党人为何而战、为谁而战的革命真理。
《浴血荣光》对1927—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重要的历史事件和关键节点进行客观展现。剧作不回避党内矛盾,不掩饰路线斗争,而是通过革命实践和军事斗争检验真理,通过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三湾改编、五次反“围剿”等史实中的成功与失败,印证毛泽东“农村包围城市”“党指挥枪”等战略战术的英明睿智。
《浴血荣光》在领袖人物和革命群众的塑造上可圈可点。剧中无论是领袖人物还是普通士兵抑或革命群众,创作者都不吝笔墨地阐述了他们参加革命的思想动机和追寻信仰的逻辑起点,让角色从还原本真出发,走向崇高。
在海量的革命历史题材作品中,毛泽东的人物形象不胜枚举,如何把握毛泽东在特定历史阶段的精神世界是人物塑造的关键。34岁到42岁,正值人生壮年,是毛泽东逐渐显露领袖气质、确定党内领导地位的关键时期,也是他成为一名成熟而卓越的革命家、思想家和军事家的关键时期,把握毛泽东在这个年龄阶段和历史阶段的心路历程至关重要。《浴血荣光》把毛泽东的生命轨迹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有机融合,以具有思辨性和哲理性的革命叙事与具有平民化和烟火气的日常叙事,塑造出颇具个人魅力的人物形象。演员王仁君的表演形神兼备,准确把握了人物的精神世界和行为逻辑。剧中的毛泽东,有面对错误路线时的愤怒声讨,有怀抱牺牲战友时的潸然泪下,有与妻儿共处时的悠然自得。演员的表演把一个正值壮年有着真性情和大智慧的毛泽东形象清晰勾勒出来。剧中的毛泽东多次遭受不公平对待,被剥夺军事指挥权甚至要被开除党籍。但是毛泽东讲团结、识大体、顾大局,在关乎红军前途命运时据理力争却从不计较个人得失,显现出一位革命领袖的气度、格局、视野和胸怀。
《浴血荣光》塑造了将星闪耀和繁星点点的人物群像。朱德英武挺拔、豪气干云,他在指挥作战时勇猛果敢,在面对老百姓时又像个邻家大叔。周恩来儒雅睿智、大气隐忍,他在指挥、协调军事行动和党内活动时有全局观和判断力,多次与毛泽东、朱德一道挽救党、挽救中国革命。故事始于1927年,毛泽东等人都是意气风发的青壮年,因此剧中的人物塑造凸显了真性情和少年感。如剧中展现了毛泽东、朱德、陈毅和彭德怀四人打地铺、围坐在一起唱歌、喝酒、读诗、开玩笑,他们在严峻的斗争环境中乐观从容,让“诗酒趁年华”的青春气息扑面而来。剧作塑造的林育才一家令人敬仰。林家的四个孩子有国、有家、有田和有书全都参加了红军,他们的名字蕴含着千百万中国人祖祖辈辈最为朴素的生命理想,那是他们参加革命最纯粹、最充分的理由,他们让革命的星火渐成燎原之势。
《浴血荣光》拓展了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创作在视听呈现上的审美空间,完成从影像到意象的诗意提升。作品在运镜、构图、剪辑和特效等方面堪比电影。敌我双方战斗时的场面调度,动线清晰、走位合理,能够准确复刻战场环境。剧中有许多长镜头、慢镜头和大写意场景,既展现了斗争的残酷,又传递出革命者浪漫而崇高的情怀。
该剧在细节处理上同样独具匠心,有许多神来之笔。比如朱、毛在井冈山会师一幕,导演让从未谋面的朱、毛二人奔跑着、开怀大笑着奔向对方,这是基于共同信仰、生死与共的英雄惜英雄,是革命理想召唤下的双向奔赴。
《浴血荣光》所表现的这段历史,是创作团队对党史、军史和中国近现代史深刻洞察后的艺术萃取。作品阐释了中国共产党人从苦难走向辉煌的奋斗历程,揭示了“浴血荣光”的真理内核。这段历史所承载的奋斗精神与信仰力量,值得今天所有人铭记于心。
作者简介:杨洪涛,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影视工作委员会副主席、博士生导师、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教授。
来源:《文艺报》2025年8月20日第4版